今年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将上演一场月全食,这是今年最重磅的天象,也是今年全球范围的第二次月全食(今年3月14日在美洲也发生过一次月全食,我国不可见)。 这次月全食我国除东北小部地区外,全国其他地区均可见全过程,全食食分1.367,从初亏到复圆持续3个半小时,全食阶段持续82分钟。 北京时间(下同)9月7日(周日)23:28开始进入半影月食,至9月8日(周一)04:55半影月食结束,全程可见,观测条件极佳。半影月食虽然肉眼不易察觉,但若使用长焦距相机拍摄,仍可看到月面部分区域在进入半影时变得黯淡,离开半影时再度恢复明亮。 8日00:27“初亏”,从01:31“食既”至02:53“生光”是本次月全食最核心阶段,该阶段月球整个进入地球本影,将呈现为暗红色,俗称“血月”,其中02:12“食甚”,是月球进入地球本影最深位置的时刻,全食阶段过后,月球将于03:56“复圆”。 地球上之所以出现月全食,是因为月、地、日行到一条直线时,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太阳投射在月球上的光完全被地球挡住。 在古代,由于缺乏科学认知,“血月”常被赋予神秘色彩。最早的“血月”记载是《南齐书》,公元499年9月6日,“血月”出现的当晚,始安王萧遥光突然起兵叛乱,掀起一场腥风血雨,而后兵败被杀。 因为地球的浓厚大气层把紫、蓝、绿等波长较短的光都吸收散射掉了,只剩下波长较长的红橙色光可以穿透大气层同时经大气层折射到月球上,从而我们能看到地影里的月球呈现出红色。 早在汉朝时,张衡就弄清了月食的部分原理,他认为是地球走到月亮的前面把太阳的光挡住了,“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刘炎表示,根据《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研究和应用》的说法:“中国古代最早的月食记录见于殷商甲骨卜辞。这些月食记事成为研究商代年代和历法的重要依据。”但并没有告知“最早”的是哪一条卜辞。再根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中的月食记录,其中最早的一条是“商武丁旬壬申夕”(约公元前1309年)。 据了解,“商武丁旬壬申夕”,是出自殷商武丁时期的一根卜骨,上面的刻辞为“旬壬申夕,月有食”。这根卜骨由近代甲骨收藏家王襄所收藏,现在馆藏于天津博物馆。 刘炎表示,这两本书是对于我国古天象研究的最权威的著作。那么结论是:中国古代很可能在公元前13世纪就已有了最早的月食记录。 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研究和应用》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月食记录见于殷商甲骨卜辞,此后一直到秦朝的1000多年,只偶尔有几次月食记录,例如《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逸周书?小开》和《史记?六国年表》等。其后两汉到两晋的几百年里,月食记录也只有零星几例。 自南北朝起,月食才像其他类型的天象一样,列入常规的天象记录系列。《宋书?律历志》《南齐书?天文志》和《魏书?天象志》中都系统地记载了月食。 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造成月食的元凶是蛤蟆,吃掉月亮的是蛤蟆精。这是因为古人们一直都相信月中有蛤蟆,蛤蟆也被称为蟾蜍。《史记》中明确提出:“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淮南子》云:“月照天下,蚀于詹诸。”许慎《说文解字》注解“詹诸”为月中虾蟆食月。 中国神话传说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月宫叫蟾宫。古人认为金蟾是吉祥之物,可以招财致富。三腿的蛤蟆被称为"蟾",传说它能口吐钱。 “天狗吃月亮”是古代解释月食现象的经典神话,其故事随文化演变呈现多元面貌。最早在《山海经》中,天狗被描述为“如狸而白首”的神兽,能抵御凶邪。 民间流传的“天狗传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大致是说,古时候有个叫目连的人非常善良、孝顺,但他的母亲因作恶被玉帝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后来,目连之母逃出了地狱,想找玉帝算账。但她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吃掉它们让天上人间变成一片黑暗,于是有了月食现象。 《周礼》上说:“救日月,则诏王鼓。”意思是,在遇到日食、月食这种大事件的时候,周天子要亲自穿着正装,亲自敲击王鼓来驱逐食月兽! 《太平御览》有这样一段记录:“《荆州占》记载:月蚀,后自提鼓阶前,把槌击鼓者三,中良人、诸御者、宫人皆击杵救之。月已蚀,后乃入斋,服缟素,三日不从乐,以应其祥。此先王之所以免天地之诛而解四境之患也。” 《荆州占》是东汉时刘叡所作的天文典籍,这段文字记载了发生月食时皇宫里的情景:为了吓走天狗,皇后亲自敲鼓,其他嫔妃、宫女助势。当月亮全部被遮挡,皇后进殿戒斋,穿素色衣服,三天不听音乐,以此显示对皇帝工作的支持。 在记录唐代故事的《开元天宝遗事》中提到:“长安城中,每月蚀时,即士女取鉴向月击之,满郭如是,盖云救月蚀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每逢月食,长安城里面所有的女性朋友们都要拿出自己的镜子,朝向月亮敲击,这就是唐代的“救月蚀”习俗。 到如今,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早已弄清了月食的原理,这些传说故事变成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但月食的神秘感并未完全消失,当我们抬头望月时,憧憬的是更为广阔的宇宙。 图文综自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深圳天文、上海天文馆、新华日报、广州日报、正观新闻、知书馆丨城市阅读生活、视觉中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