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再度引爆了全球脑机接口领域。当地时间6月27日,特斯拉CEO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举办了一场线上发布会,展示了公司的最新进展,目前Neuralink的受试者已经达到7人。马斯克表示,未来人们有可能通过Neuralink来完全接管一台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 在发布会上,Neuralink还披露了其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在今年第四季度,Neuralink计划在言语皮层进行植入,目标是直接解码无声的“意图言语”。到2026年,植入芯片的电极数量将提升至3000个,首位“盲视”(Blindsight)项目参与者也将加入。 业内人士表示,2025年被视为脑机接口行业的“元年”。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基于海外机构预测测算,2025年至2029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以年复合增长率25.22%的速度增长至76.3亿美元规模。 据介绍,目前Neuralink的受试者已经达到7人,其中涵盖4名脊髓损伤患者与3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这些受试者正在高频使用相关设备,数据显示平均每周使用时长约50小时,峰值更超100小时。 马斯克还爆料Neuralink 正在创造的是一种通用的大脑输入输出技术,一种在不损伤大脑或引起负面副作用的情况下,将信息输入或输出大脑的方法。 马斯克认为,一个高带宽的脑机接口是确保人类文明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的关键,它能让“人类集体意志”与“人工智能意志”相匹配,避免潜在的生存风险。 此次接受植入的7名患者中,6人参与了巴罗神经学研究所开展的PRIME研究。该研究旨在证明N1植入设备、R1手术机器人以及N1用户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尚未有脑机接口设备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 据介绍,N1脑植入设备主要针对颈椎脊髓损伤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使他们能够用意念控制计算机。该设备通过蓝牙与计算机连接,患者可以借此移动光标、选择文字输入、浏览网页,甚至玩游戏。 Neuralink联合创始人兼总裁DJ Seo还在发布现场披露了其未来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Neuralink计划在言语皮层进行植入,目标是直接解码无声的“意图言语”。 到2026年,植入芯片的电极数量将提升至3000个,首位“盲视”(Blindsight)项目参与者也将加入,该项目通过摄像头捕捉画面,并将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刺激视觉皮层,帮助失明者重获视觉。 Neuralink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全脑接口”,所谓全脑接口,是能向任何地方的神经元写入信息,可以实现生物大脑与外部机器之间的高带宽连接。这些只要通过全自动手术就能实现,而且24小时就能使用。 Neuralink希望通过植入拥有数十万乃至数百万通道的设备,解决所有已知的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是释放人类大脑的全部潜能,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当地时间6月2日,Neuralink宣布,公司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筹集了6.5亿美元。在上一轮的融资后,Neuralink估值已经达到90亿美元,最新融资后,该公司的估值将突破百亿美元。 业内人士表示,2025年被视为脑机接口行业的“元年”,在政策和技术应用的双重催化下,脑机接口的风口渐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脑机接口行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基于海外机构预测测算,2025年至2029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以年复合增长率25.22%的速度增长至76.3亿美元规模。 从具体应用领域看,医疗健康是当前脑机接口最成熟的赛道,覆盖神经疾病诊断、康复治疗及功能替代。根据麦肯锡的测算,全球脑机接口在严肃医疗应用潜在规模为150亿—850亿美元,消费医疗应用潜在规模为250亿—600亿美元。 截至2024年底,我国脑机接口产业累计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超2000项,历年申请数量呈波动上升的态势。在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我国脑机接口正处于由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的重要阶段。 在近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Neuralink的竞争对手、脑机接口公司Synchron创始人汤姆·奥克斯利表示,脑机接口的医疗应用获批预计还需等待3到5年,消费级植入设备更是需要等待至少15至20年。或许在不远的未来,脑机接口技术将在医疗、人机交互等领域拓展多项应用,为神经疾病治疗和智能设备升级提供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