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初,酝酿已久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沪九条”正式推出。上海将着力打造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健全产业配套服务、开放内容创作场景、完善职业发展通道等,支持优质内容创作和创作者集聚,构筑互联网产业高地。 业界人士表示,此举旨在打造互联网内容创作“梦工厂”。真正的“梦工厂”,显然更注重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通过合理布局,实现服务便利化、场景多元化、支持常态化,在一片丰沃“土壤”中,头部的创作者自会脱颖而出。 上周初,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上海考察,赋予上海新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上海明确要在科技创新上“为国担当、勇为尖兵”。 何以当“尖兵”?在最前沿领域率先探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带头突破、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上作出示范,是重点着力和发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模速空间”时就强调了生态,指出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 全会《意见》明确,构建一流生态,要健全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完善创新型公司培育体系,打造全球领先的科创园区,深化国际科技开放合作。 良好的创新生态,意味着数据、资金、算力等各类要素在一个集约空间中高度集聚,创新主体能够及时、便利地获取要素资源,得到有效支撑,并在相互交融、碰撞、竞争合作中迸发创意、产生机遇。 模速空间等创新集聚区展现的“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多区着力推动的校区、园区、城区联动,政产学研密切合作等,均指向一个良好创新生态。 龙头公司、头部公司,是在好的生态下成长起来的。公司生态,需要“厚度”。而提升厚度、优化生态,需要各方面在引进、培育、支持公司方面改进方式方法,摆脱传统路径依赖。 比如,不能“重引进、轻培育”,习惯于招引成熟项目,而缺乏“从无到有”培育初创公司的耐心、定力;不能“重后期、轻前期”,在创投基金支持上,习惯于在成熟期“锦上添花”,缺少在初创期“雪中送炭”。 构建公司生态培育体系,正是为解决厚度问题,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能级公司,分层分类予以支持,并提供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 比如,对初创公司的金融支持,加大“种子期”投入,搭建好概念验证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有潜力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创新公司。对已形成产物和产物落地、成长加速的公司,有针对性提供对接市场、空间保障等服务。 《意见》亦明确,支持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公司巩固扩大细分领域领先优势,支持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公司产物迭代、市场开拓,支持领军公司提升产业链创新链整合能力。 对各级政府来说,这意味着需精准判断公司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因情施策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同时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耐心。 要有一大批的创新公司,基础是有厚实的创新人才队伍。能够将科创成果转化为科创项目,进而转化为科创公司,意味着这些人才要兼具科技和市场两个层面的“大脑”,同时成为懂市场的科学家和懂科学的经营者。 全会指出,要大力培养造就创业者队伍。具体而言,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上注重注入创业基因,引进创投基金、创业导师,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同时激发创业热情;同时,帮助创业者组建创业团队、搭建对接平台,助力准确捕捉市场需求,更好优化技术发明、改进创业计划。 围绕创业者,把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匹配起来,产生知识重叠、强化跨界共享、形成“化学反应”。这样的事,只有在一个强大的生态中才能做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