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冷岛效应”。这个知识点常与热岛效应对比出现,是分析干旱区绿洲环境、农业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冷岛效应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下垫面性质(如植被、水体)与周围环境(如沙漠、戈壁)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该区域(如绿洲)在白天或夏季的温度明显低于其周边环境温度的现象。 ③水分蒸腾/蒸发强:植物蒸腾和水面蒸发会消耗大量太阳辐射能(潜热输送),而不是用于升高自身温度(显热输送)。这是一种“降温”过程。 (4)这股风将绿洲凉爽、湿润的空气带向沙漠边缘,同时抑制了沙漠干热空气向绿洲的侵入,从而维持和强化了绿洲本身的“冷岛”状态。 (4)发展农业:凉爽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减少了高温干燥带来的胁迫(如减少水分蒸发、防止灼伤),是干旱区农业生产的保障。 1.中国西北干旱区的绿洲:如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依托昆仑山、天山等冰雪融水)、河西走廊的绿洲。这些绿洲与周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形成鲜明对比,是教科书级的案例。 可能会给出绿洲和沙漠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通常,沙漠的曲线更“陡峭”,昼夜温差极大;绿洲的曲线更“平缓”,白天温度显著低于沙漠,夜间温度可能高于或接近于沙漠。 (2024·湖北高考)某科研小组利用多套测风系统,观测记录了敦煌绿洲边缘某年沙漠风和绿洲风的风速、风向与频次,并对表层沙粒采样分析。结果发现,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自沙漠向绿洲方向风速呈减小趋势,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如图示意采样点及其沙粒分选系数。据此完成1~3题。 解析:结合图例可知,沙粒分选系数反映了沙粒的粒径差异程度,分选系数数值越小,沙粒粒径差异越小,分选性越好。图中采样点1到9沙粒分选系数先增大后减小,说明沙粒的分选性先变差再变好,A、C错误;从沙漠到绿洲,主导风风力逐渐减弱,风速逐渐减小,风力搬运能力减弱,大颗粒的沙粒先沉积,小颗粒的沙粒后沉积,因此沿采样点1至9方向,沙粒的平均粒径逐渐减小,整体上由粗到细,B错误,D正确。 材料表明,当地冬季白天以沙漠风为主,说明冬季白天沙漠温度低于绿洲,绿洲温度较高,“热岛效应”显著,不会出现“冷岛效应”,A错误,B正确;引起沙漠和绿洲小区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沙漠温度和绿洲温度的高低,晚上沙漠风和绿洲风频次相当,说明夜晚沙漠和绿洲的温度差异较小,绿洲“热岛效应”和“冷岛效应”均不显著,C、D错误。 绿洲风与降低绿洲居住区噪声污染无关,A错误;绿洲风是从绿洲吹向沙漠的风,不会给绿洲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B错误;绿洲风从绿洲吹向沙漠,且绿洲风风速衰减幅度比沙漠风小,绿洲风可挟带绿洲沙物质向绿洲外输送,有利于沙物质从绿洲运移回沙漠,从而改善绿洲的生态环境,C正确;绿洲风主要影响物质迁移,与阳光照射强度无关,D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