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大树学校计划培训会迎来了第三天的行程。和前一天的学习与分享不同,今天的课程更聚焦于实践探索与表达能力的提升,老师们在真实场景中思考“如何讲好乡村教育的故事”,又该如何让更多人看见孩子们的成长与变化? 早餐后,大树老师们出发前往位于杭州的无忧传媒总部进行参观学习。作为中国领先的内容创作者孵化与短视频生态平台,无忧传媒聚集了大量新锐内容创作者,在内容策划、账号运营、视频制作与商业转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给老师们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内容生态与公益参与情况。老师们实地参观了直播场地,了解了直播运作流程与平台管理机制,也深入了解了无忧传媒在乡村助农、教育支持等公益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此次参访帮助老师们拓展了传播视野,激发了对校园公益表达方式的更多思考。 一次参观,不只是“看热闹”,更是一次激发灵感的沉浸式创作体验。老师们也开始重新思考,怎样用自己的方式,把乡村教育的真实与温暖呈现出来,如何让自己的公益内容不再“像朋友圈”,而成为链接资源、建立信任的桥梁。 下午,培训现场迎来了三场极具实用性的短视频内容创作课程,从账号定位到叙事技巧,从个人IP构建到视频传播路径,全方位为大树老师们提供思路、方法与工具。 第一场培训课程由杭州余杭樾岫影视工作室导演、短视频资深达人崔意羚(五六)主讲。她从公益短视频的三大核心类别讲起,结合老师们的实际案例,讲解不同类型视频应如何聚焦表达点、如何构建“情绪递进”与“画面故事感”。 老师们带着自己的账号和作品进入课堂,在互动环节中踊跃展示,围绕“播放量低”“评论互动少”“素材拍得太散”等常见问题展开讨论。崔老师逐一给出具体建议,并鼓励大家以“内容+人物+情感”的逻辑持续输出作品,用连续表达建立公众对乡村教育的信任。 第二堂课由资深摄影与新媒体讲师朱家怡(Timi)授课。她带来一个鲜明观点:“乡村教师是天然的内容IP,只是我们过去不习惯讲述自己。” 课程中,朱老师鼓励老师们结合自身学科、兴趣特长与校园场景,找到可持续的表达角度。制作有温度的内容,通过规律运营和情感共鸣吸引关注,每一个老师都可能是独具温度的个体表达起点。她强调:“真实、持续、正向,是打造个人教育IP的三个关键词。” 最后一堂课由资深新媒体运营老师吴鑫雅(K记)带来。她从“爆款短视频的构成逻辑”入手,深入讲解如何通过“情绪钩子+反转结构”吸引转发,如何用新媒体平台“黄金3秒”讲出开头故事,如何设计具有传播力的结尾。 她强调:“内容想要出圈,不是靠‘演’,而是靠‘真’。把教室里的微光讲清楚,比什么都打动人。”同时,吴老师也建议大家将个人IP与视频内容绑定,形成“长期可被记住的教育表达”。 从“知道怎么拍”,到“知道为什么拍”。通过一天的参访与学习,老师们不仅掌握了短视频创作的方法论,更在交流与反思中看到了教育表达的另一种可能。 第三天的行程告一段落,老师们也从“被看见”走向“主动表达”。当镜头与文字成为工具,他们正逐渐学会,把一顿午餐、一节课、一声笑语,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讲出去,传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