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大家看到这样的一部电影后,能在未来发言、发声时,或者将以恶小而为之的时候,可以略微有一点点顾虑,能够想起这个电影里那些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哪怕能有片刻的迟疑,我想就是这部电影传递的最大善意。” 当然,从票房来说也并不理想,即使如今单日票房排名有所上升,预测票房也是有所增长,但在近些年陈思诚主导的电影中依然还是票房最差的一部。如果再往前推,票房也是第二差,仅次于《外太空的莫扎特》。 陈思诚是以悬疑起家的,历经《唐探》《误杀》系列,陈思诚早已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显然野心不止于此,陈思诚是想要打造自己的电影宇宙,但有成功也有失败。从《三大队》开始,陈思诚对准了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不过这部作品陈思诚还并未类型化,这是一部偏文艺向的电影。而到了如今的《恶意》,陈思诚无疑就完全做到了类型化。 就像陈思诚所说,《恶意》可能是一部具备社会实验性的电影,这是一个很新的内容本体。而且,还创新了表现手法,用类型片的形式把这个新的内容本体包装起来,把它归结到一种类型。 三年的时间内,影片中的故事内容,在现实中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上演一番,更不要说已经有着多部类型电影的上映,最终导致如今这部《恶意》显得老套、陈旧。 不可否认,陈思诚确实做到了类型化,而影片主打的就是反转,各种宣传海报上,或者是“全员皆恶,反转不断”,或者是“坠楼命案,反转不断”。 宣发人员将这部影片的卖点聚焦在了反转上,确实这样能够吸引人,而从结果来看,反转也确实是最大的卖点,也确实吸引到了观众。 可是在内容和内涵上,这部影片却并不出彩,剧情是简单、浅显的,角色甚至都是脸谱刻板化的。我们对影片的故事是熟悉的,但对里面的人物是陌生的。因为整个角色人物的塑造不够接地气,流于形式,脱离现实。 整部影片对网络现象是有着有力抨击的,但抨击的对象最终落到了普通大众身上,当然还有媒体人以及媒体机构,并未触及更为深层次的东西。 “恶比善的传播得更快,坏比好的热度更高,恶意变成热度,热度带来流量,流量就是钱,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网络舆论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未来会走向哪里?” 纵然在整个事件中,普通民众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显然并不是每一个民众都是充满恶意的,就像大众常说的,这个社会上依然是好人居多。但影片却让让我们看到的是每个人都不像是好人,都是满怀恶意,甚至有意放大了恶意。 陈思诚也是强调,“这个故事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派,但可能每一个人都是反派。我们常常在回避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或者人性的灰度,但我觉得文艺创作得说真话。” 当然从电影角度来说,规避必然有利于上映,但却削弱了现实表达力,也是让整部影片不够深刻。而对于主创来说,或许也不敢触及更深的东西,一切都是为了安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