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笔者的看法并没有这么乐观,国内电商行业的竞争烈度和参赛门槛有目共睹。百度想借罗永浩和直播就坐上牌桌,最高情商的评价也只能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轮大模型变革爆发时,尽管被认为从BAT头部掉队,但百度的技术实力,尤其是在AI领域的研发积累,仍然被视为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这个现实Robin和管理层大概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这种焦急情绪,成了百度在战略选择和动作执行时的一个输入。只是商业世界运行的逻辑有其客观规律,技术突破更无法急于求成,百度需要警惕低垂的果实。 在北京的一场论坛上,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宣布,目前已有65%的央企选择与百度智能云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AI创新。 智能云或许在走前几年各大云厂商的老路,在靠"低垂的果实"来充实自身业绩。云计算最初被认为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领域,但在国内被各家卷成了价格战。 第一批泛互联网领域的公司上云后,传统行业的客户上云意识和需求没有那么大,因而需要云厂商主动花大力去嫁接推广。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也为了汇报时的业绩,各大云厂商普遍不惜代价去拉大项目,在非公有云领域卖力赚吆喝。 而百度跟央企的合作,考虑到当前云计算仍属买方市场,同时重点客户自身话语权较强,相关的项目可能以非公有云为主。 中国能建是央企,数据中心建设肯定也是大单,但这种项目并不属于一般类型的公有云业务,跟向一家游戏公司租赁弹性算力肯定不一样。 上个月百度中标了中石化某地一个700万的项目,要建设一个无人仓储管理系统,百度既要负责开发定制的智慧物资管理系统,还要负责采购硬件,还要做质保期的运维。 这种判断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谷歌的核心商业模式是搜索广告,而ChatGPT展现出的自然语言交互能力,极有可能颠覆传统搜索引擎的交互范式。 但很快,通过整合DeepMind和Google Brain,谷歌快速推出并迭代Gemini系列模型,同时围绕模型做出了一整套从AI原生基础设施到2C入口应用的整体布局。 相反,它给百度明明白白指出了一条具有远大前景的新路。只需要充分利用多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积累和先发优势,百度就能彻底摆脱多年颓势,重新成为最头部的国内科技公司。 虽然官方提到文心大模型的调用次数比一年前增长了数十倍,但从文小言在C端的表现看,这个调用次数主要由百度APP、百度文库、百度网盘等原有生态产物的自调用撑起。 百度的传统现金牛——以搜索和信息流广告为核心的移动生态业务——早已进入增长高原期,甚至面临下滑压力。百度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第二增长曲线来对冲移动生态的疲软,支撑未来的想象空间。 如果过度依赖"低垂的果实"——那些高度定制化、利润率低、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的非标准化、非公有云项目(如中能建数据中心、中石化无人仓储),虽然短期内填充了营收报表,却难以沉淀为可规模化复制、具有高毛利潜力的核心技术与平台能力。 你可以说在过去十多年里,百度在AI领域的巨额投入,没能在公司业绩层面产生明显回报,但起码有一点是毫无争议的:百度笼络过顶尖的AI人才,也为国内AI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例如,百度被称为"自动驾驶的黄埔军校"。从毫末智行的顾维灏到文远知行的韩旭、陈世熹,从小马智行的彭军、楼天城到地平线的余凯、黄畅,从禾多科技的倪凯到Momenta联创孙刚,这一长串的名字都曾经拿过百度的工卡。 但与这么多的人才都擦肩而过,恰恰说明不是时代没有给百度机会,而是当机会像雨点一样撒来时,百度都选择了一闪而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