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我还天真,以为人只要三岁不哭,七岁能写字,长大就稳了。结果活到现在才发现,真正能把一个家庭搅成锅粥的,不是婚姻、不是房贷,而是——你家那位正在念初二的中间选手。 他不是学霸,也不是学渣,但他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谁也不服,尤其不服你。他既不打算翻天,也懒得安心学习,唯一坚持的信仰就是不按你说的来。 你给他报个补习班,他冷笑一声,说你花钱买心理压力;你给他讲道理,他跟你打起辩论赛;你找老师聊情况,他在一旁发出“我无所谓”的冷漠气场,整得像个社会观察员。 我初中的时候,数学老师是全校有名的“毒舌姐”,连校长都要绕着走。有次我没写作业被骂,我妈刚好来开家长会,老师在讲台上吼我:“你是不是没脑子啊!” 初二期中考炸了,他爸当着全家人把试卷拍在桌上,说:“这种分数你不觉得丢人?”他憋红了脸,说:“你中考多少分?”他爸被问住了,脸一红:“那时候题难。” 结果这哥们,当天晚上把中考试题翻出来,第二天一早扔在他爸桌上:“你做做看。”据说后来他们家三天不说话,第四天爸妈开始给他找心理咨询师。 有个阿姨在家长群发疯,骂老师不负责任,说孩子原来数学九十多,现在才五十。老师憋不住,问她:“那你家孩子有没有主动问过问题?”她立马回:“不是你该主动教会他吗?” 他咬牙坚持:“我高中是自己啃过来的。”结果孩子冷冷一笑:“你是啃,我是吞不下。”后来这位爸爸请了家教,学霸出身,讲两次课就拒绝再来了,说: 某初二班主任,带了三届学生。第一届自己上课,第二届被家长举报上得太难,改成主讲同步直播;第三届家长说直播太敷衍,要求线下补课。 与其天天围着考试分数打转,不如想办法帮孩子找到点能让他“自主出力”的事情。哪怕是他想拍视频、剪片、修电脑,先让他尝点“能力变现”的甜头,比天天对着课本干吼有效得多。 老师那边,就别老盯着他们“讲得快不快”“是不是关注我家娃”,你去讲三遍函数试试?他们在两极分化的战场上,已经是“边打仗边救人”的状态,别把他们当敌人,能合作别对抗。 说白了,初中就像个“认清现实”的关卡。孩子要接受自己未必是学霸,家长要接受孩子也许不考清华,老师要接受不是每个人都能被你点石成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