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晚,平安银行如期披露上半年业绩报告。作为第一位“吃螃蟹”的股份制银行,平安银行这个头开得并不是很好:因为营收、利润依然深陷“双降”困局。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93.85亿元,同比下降10.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8.7亿元,同比下降3.9%,继续延续一季度的“双降”趋势。 先说营收,杠杆游戏看到,上半年平安银行营收下滑一大原因是净利息收入减少,这部分营收期内同比下滑9.3%至445.07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约64.1%,比去年同比有所增加。 净息差是银行业的“生命线”,也是平安银行2025上半年业绩异动的核心矛盾点。上半年1.80%的年化净息差,不仅同比降16个基点,环比一季度的1.83%也再降3个基点。这背后是整个银行业共同面临的世纪难题——净息差的持续收窄。 基于此,上半年平安银行资产端收益率几乎全线“溃败”,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4.03%,跌76个基点;个人贷款收益率下降86个基点,公司贷款收益率下降56个基点。 平安银行曾经引以为傲的零售业务“瘦身”仍在继续。上半年个人贷款余额下降2.3%,信用卡应收账款锐减9.2%,消费性贷款收缩3.5%。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占比从50.7%降至44.8%,利润贡献占比从7.0%骤降至4.0%。 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波动,影响了其核心战略之一的财富管理业务。居民投资意愿趋于保守,导致基金、保险等代销产物收入减少。 一方面,减值计提的减少,需要建立在资产质量持续稳健的绝对信心之上;另一方面,过度压缩成本可能会影响对未来的战略性投入,如科技研发和人才储备。这是一种短期财务表现与长期竞争力之间的艰难平衡。 但拆分结构后如下图可见,有点“个人贷持续改善、公司贷风险抬头”的分化格局。尤其是房地产相关贷款的不良率上升,成为潜在风险点。 从风险抵补能力看,平安银行的“缓冲垫”有所变薄。上半年其拨备覆盖率238.48%,较2024年末降12.23个百分点,虽仍远高于130%的监管红线,但较2023年末的277.63%已累计下降39.15 个百分点;拨贷比2.51%,也较上年末降0.15个百分点。 银行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主张,找到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生存之道。这可能意味着业务结构的调整、客户策略的变化、盈利模式的转变,甚至是组织架构的重塑。 在杠杆游戏看来,平安银行的特殊性在于其业务结构:零售业务占比较高,而零售贷款收益率在利率下行周期中下降幅度更大。这使得平安银行在本轮周期中受伤更重,调整也更剧烈。 但平安银行也有其独特优势:综合金融模式的协同效应正在发挥,科技能力的长期积累可能在未来兑现。只是这些“慢变量”能否跑赢“快周期”,仍是未知数。 总之,目前平安银行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战略十字路口。单纯的“节衣缩食”无法赢得未来,如何顺利穿越周期、在息差收窄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增长,才是王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杠杆游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杠杆游戏任何文章之观点,皆为学习交流探讨用,非投资建议。用户据此进行的一切投资,请自负责任。文章如有疏漏、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