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影石创新正式宣布进军无人机市场。与此同时,大疆官宣将于7月31日发布其首款全景相机。这两条消息只隔了3天,雷科技认为这恐怕并非巧合。事实上,整个25年影像科技圈都在关注大疆与影石的互相渗透:一边是全球全景相机市场占有率达67%的影石,另一边是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份额的大疆,在各自领域遥遥领先的两大巨头,同时跨过边界,向对方核心领地发起冲锋。 综合TrendForce、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亿欧智库等数据,大疆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份额早已占据70%以上;而影石官网则表明,影石Insta360在2024年以67%的全球市场份额稳坐全景相机领域的头把交椅。 7月24日,大疆正式宣布其首款全景相机将于7月31日晚8点发布,宣传语为“一寸见乾坤”。根据爆料显示,Osmo 360采用了与影石产物类似的磁吸底座和双镜头设计,支持录制8K 30FPS或4K 120FPS的高质量360度全景视频,其定位被外界普遍认为将直接对标影石的旗舰X系列。 值得注意的是,Osmo 360已获得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认证,标志着大疆已为这款产物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铺平了道路。而这恰恰击中了影石的关键腹地,根据影石招股书显示,2022至2024年间,其境外销售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76%-81%的高位,是公司营收的绝对主力。 面对大疆在全景相机领域的强势切入,影石选择了进军无人机领域作为回应。然而,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大疆已建立起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和强大的用户心智认知,影石的破局难度可想而知。 可以预见的是,深圳两大科技巨头从错位共存走向全面交锋,无论最终胜负如何,这场千亿市值的对决必将催生更创新的产物、更极致的体验。 事实上,在其上市招股书中,影石已明确向投资者提示风险:“若未来行业市场容量增长受限且公司未能拓展丰富产物线和应用场景,业务增长将受到限制。” 另一边,稳坐消费级无人机霸主地位的大疆,也并非高枕无忧。近年来,用户对其产物迭代速度的质疑声渐起:2024年5月推出的旗舰机型Mavic 4 Pro,主摄焦段仍维持在28mm,用户抱怨广角视野不足;同年2月发布的Osmo Mobile 7P手机稳定器,与前代产物相比升级点有限。 两者均以细分赛道“最强”的姿态,切入到“敌方”的最强阵营。两家巨头从敬畏对手到直面对手,既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也是行业创新的契机。影石创始人刘靖康曾一语道破天机:“我们最大的不幸是赛道上有个大疆,最大的幸运也是有大疆。” 市场对影石的入局反响积极。在小红书上,就有不少用户发表了“多点品牌竞争利好消费者”,“影石入局,大疆终于不会再挤牙膏了”等相关言论。看来消费者对影石进军无人机市场保持着积极的态度。 但坦白来讲,影石面临的挑战巨大。大疆的护城河深不可测。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3.8万项专利构筑的技术壁垒,成熟的飞控、图传和避障系统,以及深入人心的品牌认知,“消费级无人机就是大疆”已成为用户心智中的定式。 同样,大疆进军全景相机也非易事。影石凭借在全景相机领域的技术积累,其“全景无人机”可实现传统无人机无法企及的多维拍摄体验。影石在AI算法、图像处理和硬件小型化方面的优势,使其无人机产物可能提供更智能的拍摄和剪辑体验。 影石在该领域拥有连续六年全球第一的品牌认知,产物线覆盖从消费级到专业级的全场景。大疆的Osmo 360能否撼动影石的统治地位,尚需市场检验。 刘靖康回答:最好的情况是,能力提升,市场总量扩大,我们自己的销量、毛利、收入、利润等商业指标都增长。次一级的情况是,销量还在升,但毛利下降,总营收和利润仍增长。更差的情况是,公司的一些主要商业指标都会在一定阶段内下降。 更有趣的是,就在今年6月,原本在扫地机领域打拼的追觅,也被曝出正在悄悄研发全景相机。这样一来,局面就变得非常微妙了:大疆、影石、追觅,这三家原本井水不犯河水、各做各生意的科技公司,现在却你进我的地盘,我闯你的后院,产物线突然就“打成了一片”。 大疆一边做全景相机,一边做扫地机;追觅反过来想进入全景相机领域;影石则直接瞄准了大疆最核心的无人机业务。这种互相“串门”的现象,生动地说明了一个大趋势:行业的围墙正在倒塌,技术融合的时代真的来了! 这其中,技术模块化正成为行业趋势演进的底层推力。影石将引以为傲的FlowState防抖技术与AI剪辑工具“FlashCut”整合进无人机系统,实现了“飞行中全景捕获,后期自由取景”的颠覆性体验。 大疆则把无人机上锤炼多年的避障算法注入扫地机器人ROMO,用纯视觉方案替代传统激光雷达,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挑战着行业技术路线。这些迁移背后,是SLAM定位、影像处理、AI算法等底层技术的通用化成熟,如同乐高积木般,公司得以将技术模块快速重组,适配不同场景。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基础技术成熟了,比如追觅就提出了“技术复利”的产物理念,如上文所说,就像盖房子需要砖头和水泥一样,支撑这些高科技产物的底层技术,比如让机器知道自己在哪里、怎么移动的定位导航技术,处理图像的技术,以及做决策的AI算法,现在都越来越成熟和标准化了。这些就像通用的“砖块”,砌成无人机、扫地机还是相机,差别没那么大了。 其次是供应链给力了,现在想做个新产物,关键零件不需要自己从0到1研发。打个比方如果雷科技想做无人机,芯片可以用联发科的,电池找欣旺达,做扫地机则可以直接找深圳的代工厂生产就行。成熟的供应链就像强大的“配件超市”,让跨界造新品变得快多了,门槛也低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供应链信息显示,影石无人机核心部件由国产供应商提供:主控芯片采用联发科物联网解决方案;云台系统由大疆前结构工程师团队参与研发;电池组来自欣旺达定制。 当然,核心部件的选定只是产物打造的基础阶段。将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尖端模块,高效整合并发挥协同效应,才是真正决定产物高度的关键。这考验的是公司对底层技术的消化能力、软硬件协同设计的功底,以及对用户场景痛点的精准把握。 表面上看,大疆、影石、追觅都在对方领域“横冲直撞”,但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清晰:技术本身越来越“通用”,就像一套好用的工具可以在不同地方施展拳脚,同时用户也想要更新鲜、更强大的产物体验。 这股融合的力量,并不是要把所有公司都变成无所不能的“巨无霸”。相反,它更像是在推动整个行业走向一个更开放、更强调合作、互相促进的新阶段。未来谁能更好地玩转这些“技术乐高”,定义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融合体验,谁就更可能在这个新生态里赢得喝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