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上网冲浪最重要的那块冲浪板——浏览器,一直以来都没有被 AI「重新定义」。大多数所谓的「AI 浏览器」,不过是在搜索框里集成了 ChatGPT、Gemini,或是装个 AI 插件。 现在,我们也向所有喜欢尝鲜和体验 AI 的同学发出召集,只要你发现并体验了新的 AI 应用或者功能,按照格式(参考案例:)向栏目投稿,在极客公园公众号发布,不仅能获得相应稿费,且会为你「报销」AI 应用的订阅费用。 同时,优秀作者还有机会进入极客公园 AI 体验群,获得最新 AI 应用和工具的内测资格,参加极客公园专属相关 AI 活动,和 AI 应用创始人一对一沟通。 第一次打开 Dia,你可能会被它的界面迷惑:没有传统浏览器的标签页、书签栏、插件区,取而代之的一个对话框,和下方「聊天」、「写作」、「编程」三个功能卡。 我们通常打开浏览器,是需要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比如你想知道「剪映和 Final Cut 的功能差异,它们分别适合哪些类型的视频剪辑者?」 在传统浏览器中,你需要打开搜索引擎,把复杂的需求简化成「剪映和 Final Cut 的功能差异」。再在浩如烟海的网页里,人工比对功能列表、翻社区评论、看评测文章和视频,最终自己提炼出结论。 而且 Dia 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 AI 聊天机器人。你可以开启「个性化模式」,自定义 Dia 的语气、写作风格,甚至让它模仿某些知名人物的表达方式。Dia 甚至可以根据你设定的职业和兴趣,给出更贴合你需求的答案。 由此一例延伸,你还可以直接和 Dia 说「帮我总结下这篇论文」、「把这段网页内容翻译下」、「帮我写个邮件模板」,甚至「用保罗·格雷厄姆的风格给我讲讲这个概念」。 传统浏览器中,你要想让大模型帮你处理网页信息,往往得经历这样一套流程:「复制网页内容 → 打开 ChatGPT → 粘贴 → 输入 Prompt → 处理结果再粘贴回来。」哪怕你用上了各种插件或侧边助手,依然逃不出「来回切换 + 手动处理」的困境。 Dia 会自动读取并理解你当前页面的全部上下文,包括正文、图表、表格、视频音频、PDF、甚至图片上的文字信息。你甚至不需要告诉它「我需要你看这段」。 我根本没精力一段段翻看,所以我在「Chat」中输入:「请总结邮件重点。」Dia 立刻理解邮件结构,剥离出关键字段,把我最需要的「座位和兑换码」信息提炼出来。我不用复制粘贴,再跳转去 ChatGPT,它就在我眼前完成了整个信息处理。 比如我正在浏览一段 20 分钟的 YouTube 足球训练视频,你不需要从头看到尾,只需在侧边栏下指令:「视频里推荐的单人训练方案是什么?是否推荐新人采用?」 Dia 会自动「看」完视频内容,再对应到我具体要求「单人训练」,生成相应答案,甚至会在答案里标出时间点,点击即可直接跳到对应片段。 我甚至可以打开多个视频页面,比如几支热门的足球训练教程,一支都不点播放,直接唤出 Dia:「请结合这些视频,给我制定一个适合在家练习的训练计划。」 而且,Dia 还可以把对话内容一键生成图片,待我后续查用,这种「所见即所得、所聊即输出、句句有回应」的体验,让我网上冲浪的体验变得无比丝滑和顺畅。 所以我能让它「用海明威的文风/刘慈欣的文风/雅思写作 7 分的水平重写这段话」,也可以问「这段话在全文结构上的意义是什么?」 其次,最令人困扰地还是网络问题,Dia 目前只支持美区 IP 的账号登录,以及在调用模型时,也要保持美区 IP,哪怕经由网络设置后,依然会随机出现连不上模型、被迫弹出账户等问题。 又或者我说:「帮我订明天中午去上海的高铁票。」Dia 就能自动跳转到 12306,识别出发地、填好时间、筛选出中午时段的车次,然后停在确认页上,等我点下支付。 过去的浏览体验,常常我是被信息推着走。一开始只想查个数据,最后却在无数个标签页之间兜兜转转,看了一堆没用的东西。 我确实变得更专注了,但与此同时,也失去了一部分耐心。当任务被不断压缩成目标 + 输出,我开始习惯于一句「总结一下」代替完整阅读。 我不再耐心体会镜头的剪辑节奏、句子的遣词造句、结构的层层铺垫,而是本能地请求 AI 快速提取结论,我变得更加依赖于 AI 带来的「快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