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潮玩爱好者们在泡泡玛特门店排起了长队。在海外,根据媒体报道,拉斯维加斯的人们为了抢到Labubu,在凌晨就已排起了队,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领到卡片,10点进门选购,部分热销商品一上架就被抢空了。 6月8日,王宁身家飙升至203亿美元,超过农牧业巨头秦英林,登顶河南首富。次日福布斯实时富豪榜更新,王宁以208亿美元跻身中国富豪前十,位列全球第101位。 我盘了一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市场共有57家基金公司的207只基金持有泡泡玛特,持股总数达到6874.75万股,持股总市值约99.29亿元。 2022年3月底,泡泡玛特的持股基金数只有16个;2023年3月底,更是降到了10个;2024年3月底也只有36个,但到了2025年3月底,这个数字就飙升到了207个。一年增长4.7倍!而泡泡玛特的股价,正是这一年多涨起来的。很多基金,都是看到赚钱效应才蜂拥而入。 从单个基金看,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农冰立管理的景顺长城品质长青A持有泡泡玛特数量最多,达到322.26万股。吴远怡管理的广发价值核心A、史博管理的南方兴润价值一年持有A等基金,持股数量也排在前列。 能在泡泡玛特这轮飙涨中赚到钱的,基本都是拿得久且敢重仓的。以景顺长城品质长青A为例,不到三个月时间其持有的泡泡玛特价值增长了3.38亿元。 根据第一财经的统计,在重仓泡泡玛特且该个股占股票投资市值超过10%的39只产物中,共涉及32位基金经理,其中女性基金经理多达15位,占到近一半。要知道,女性基金经理在行业整体仅占27%。 从逻辑上看,上市公司市盈率高,是因为投资者预期公司未来能保持高速增长。但泡泡玛特能否用高增长来消化高估值呢?这里需要打几个问号。 一是品控。产物卖爆的同时,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消费者反映收到的LABUBU出现歪头、掉漆、开线、秃毛等不同的品控问题。中新网的相关报道也显示,在某社交平台上,“labubu品控差”有超1200条相关笔记。如此受年轻人追捧的潮玩产物,竟然出现这么多的品控投诉和质疑,这令人无法理解。 二是盲盒。早在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明确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 而泡泡玛特业绩爆发的最大“功臣”,当属盲盒。盲盒受追捧的底层逻辑,还是人的“赌性”。玩家在反复抽取又反复落空的过程中,不断增加重复购买的欲望,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更早些时候,央媒人民网更是锐评“盲盒营销”: 三是商业模式。卖产物还是卖概念,这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把一个塑料玩偶从30块卖到300块,这是品牌溢价;但把一个塑料玩偶从300块卖到3000块,这已经超出产物价值本身,属于概念溢价。 而概念溢价,不是做产物的逻辑,是金融玩法。这种模式,十八世纪的郁金香、八十年代的君子兰、本世纪初的藏獒、2016年左右的金钱龟、这两年的大益茶……都经历过。 最近的消息是,报道称有“大股东多次通过大宗交易出售泡泡玛特股份”总计约1191万股,占泡泡玛特公司总股本约0.9%,涉及资金约22亿港元。“泡泡玛特股份被创始股东高位清仓”的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巧的是,蜂巧资本很快发文称,“由于蜂巧人民币一期基金即将到期,蜂巧资本于近一周内通过大宗交易分三次集中出清了所有在上市前买入的泡泡玛特股份,至此基金将不再持有任何泡泡玛特股票。” 蜂巧资本是泡泡玛特2020年在港股上市前的投资机构之一,数据显示,蜂巧资本近期累计套现超21亿元。更早的时候,蜂巧资本创始合伙人屠铮多次减持泡泡玛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