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本次发布会推出了 AI 眼镜等一堆硬件产物,然而其中市场最为关注的焦点是 YU7。虽然公司上个月的交流公布了 YU7 配置的主要参数,但具体价格保持 “秘而不宣” 的状态。 a)YU7 的最终价格:25.35 万元(标准版)/27.99 万元(Pro 版)/32.99 万元(Max 版)。此前市场的主流预期在 25-32 万元,从最终发布的价格来看,标准版的起售价符合市场预期,而 Max 版的价格略高于市场预期。 特斯拉的 Model Y 在 2025 年 1 月迎来了改版,当前的价格是 26.35 万元(标准版)/31.35 万元(长续航版)。小米 YU7 的定价基本贴着 Model Y,价格带吻合,将形成直接竞争。此外,小米高性能双电机四驱的 Max 版本定价达到 32.99 万元,高于 Model Y 长续航版,也体现了$小米集团(ADR)(XIACY.US)对自身产物的信心。 将小米 YU7 与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对比:①小米 YU7 的电池容量高于同行竞品,具有明显的续航优势;②小米 YU7 全产物配备全景显示 P-HUD;③智驾方面,小米 YU7 采用英伟达 Thor 芯片,算力接近于新版 Model Y,领先于其他竞品。小米 YU7 比 Model Y 多搭载了 1 颗激光雷达。 换句话说,相近的价格下,买小米 YU7 会比 Model Y 拥有更好的配置。此前国产物牌都难以撼动 Model Y 的市场地位,小米 YU7 的推出,有望给特斯拉的 SUV 在中国市场带来真正的挑战。 此前 SU7 大定表现:4 分钟破 1w 台,7 分钟破 2w 台,27 分钟破 5w 台,一天破 8.8w 台。SU7 是小米第一辆车,而在 SU7 得到市场认可后,本次 YU7 交出了 “如此炸裂” 的表现。而 1 小时的订单接近 29w 台,这已经超过去年小米 SU7 发布至今所有交付量的总和。 小米汽车面临的问题不是需求的问题,而是供给侧不足。当前公司的一期工厂加班加点把月产能最多拉到 2.8 万台,二期工厂从 7 月才开始正式量产。 虽然雷总宣布,在 6 月 29 日 24 点前非交付的 SU7 订单可以转为 YU7,这只能影响一部分客户转定。出于 YU7 的排产周期拉长,部分消费者受用车需求的影响仍将继续持有 SU7 的订单(较 YU7 能更早提车),因而小米汽车订单合计数(SU7+YU7)有望达到 60w 台以上。在一期工厂持续满载 + 二期工厂产能爬坡的情况下,公司当前的在手订单也足足需要一年的时间来消化。 由于汽车业务与传统业务的差异性,对于小米公司的估值往往分为传统业务和汽车业务两部分。本次发布会 YU7 反响强烈,将直接带动汽车业务的估值提升。 随着小米出货规模的扩大以及 YU7 对整体均价的提升,公司毛利率有望继续提升(25Q1 为 23.2%),实现汽车业务的扭亏为盈。当前很多汽车公司都参考 PS 估值,主要是因为还未实现稳定盈利。当小米汽车实现稳定盈利的情况下,可以从 PS 切向 PE 的视角。 正如上文提到的,由于小米汽车处于 “供不应求” 的情况,汽车方面的业绩主要由供给端产能释放来带动,市场对小米汽车的估值更多地是参考订单的表现,而非当期业绩。 在 YU7 量产出货的带动,小米汽车业务毛利率有望达到 25% 以上,在 2025 年下半年有望实现提前盈利。从当前 SU7 和 YU7 的订单情况看,公司未来 1 年的产能仍将是饱和的状态。随着二期及后续三期工厂(小米前不久再拍下一块地,紧邻二期工厂)的逐步量产,海豚君预期小米汽车在 2027 年的月产能有望达到 8w 台以上。届时 “供不应求” 的局面,将得以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