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翻车,是“桃花坞”里的分鸡腿事件,在宁静煲汤的时候,朱丹非常自然地说出“两个鸡腿给弟弟吃”,因为“弟弟们在长身体”。 她特意让相差三岁的姐弟俩读混龄班,方便懂事的姐姐照顾弟弟,给他喂饭、教他认数字,看到姐姐对弟弟的照顾,让她觉得省心了不少。 我相信朱丹是爱女儿的,早几年连外出拍戏都带着女儿,但她欠考虑的是,当了姐姐的女儿也不过是需要被照顾、被宠爱的幼儿园小孩,她这样的安排可能会牺牲姐姐一部分的童年快乐。 由于父亲有肺结核病,朱丹从小被寄养在外婆家,父女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亲密的互动,就连屈指可数的拥抱,父亲都只敢从她背后伸手,以免面对面的感染。 我认识不少原生家庭中父职缺位的女孩子,明明长期恋爱、甚至已经结了婚,但心理还是处于与男性接触匮乏的状态,相信标签,不相信具体的人。 朱丹父亲去世后,妈妈坚持“即使讨饭也要把女儿带在身边”,母女俩挤在四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靠每个月15块钱的工资过日子。 回想那段日子,朱丹更感激的是妈妈对她的不抛弃,是即使买不起肉,也会到河里掏螺丝给她吃的乐观。她觉得自己性格中那份坚韧和乐观,也来源于她母亲。 9岁那年母亲改嫁,继父这边也带来一个妹妹。由于是重组家庭,朱丹会下意识地讨好继父,变得非常乖巧懂事——以免自己不被爱、被丢下。 当这个时代的女性,开始学着通过爱自己和自我充实来提高配得感的时候,朱丹仍然会习惯性通过“讨好”来换取爱和珍惜,会觉得“男人在外面很辛苦,做家务我多来一点吧。” 无论是“男人的童心”还是“女人样”,这些言论中朱丹都是在进行空泛的概念化讨论——问题是,她的观念形成于旧时代,本身充满了不平等。 过去环境宽松,酒桌上讲段子大家跟着一起笑,朱丹的观点自然也就不刺眼。等到环境变了,女性意识觉醒,朱丹这样的观点变得刺眼了。 高中毕业,朱丹考入浙江传媒学院,一边读书,一边不断跑商场活动兼职推销卖货,赚到学费的同时,也打下了扎实的主持功底。 毕业生“双选会”上,朱丹先是被湖南娱乐频道的夏青相中,随后又被浙江卫视招为旗下新闻主播。为了照顾母亲,她选择留在浙江卫视,从此开启了她的主持生涯。 苦难的成长经历以及日后的功成名就,曾经让朱丹成为内娱的励志存在,但在今日的朱丹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金融市场的规律,叫做“盈亏同源”。 朱丹本身是优秀的,但一个人的“优秀”除了个人的天赋和努力,还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回顾一下她的成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应该算是“时代红利”。 2007年,朱丹和华少通过《我爱记歌词》进入大众视野,迅速蹿红并且成功实现跨界,主演《爱上女主播》,出了单曲《想你》,还参加了不少时尚活动,确实是那个时代才有的事情。 电视作为强势渠道,大台一年能收几十上百亿广告费,观众对荧幕前的名嘴有厚厚的滤镜……这是电视黄金时代给的红利,如今已经不可复制了。 可回过头看,《我爱记歌词》这样的节目,成功在于抓住了新题材和娱乐形式,我倒不是说两位主持人没有能力,只是很少有人在乘风而起的时候,能清醒地意识到这是自己有翅膀,还是好风凭借力。 近年我再看朱丹的很多舞台表现,都是类似的感觉——她表现得体、出色、侃侃而谈的时候,大多是鸡汤式输出,现场所有人都止于概念而不涉及具体问题的时候。 电视媒体的黄金时代,养了不少传媒人才,而朱丹是典型的被训练成“空心人”的那类媒体人,能够快速组织语言,以“广域”的概念和逻辑切入任何话题,快速完成似模似样的说理和抒情。 在某一个时期,这种“空心人”最得领导欢心,因为万金油嘛。朱丹在浙江台一度身兼四档节目,在某节目现场直接累到心理崩溃“我不录了”…… 在这方面我很理解她,环境对她的要求就是做一个花瓶,反反复复地去说一些漂亮但并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在圈定好的框架里“体面”地完成任务—— 朱丹委屈,因为她没变过,过去人们夸她女强人,如今人们骂她媚男……她没看到的是,观众已经变了,过去的观众被遮蔽和驯化,花瓶和鸡汤类主持人走红,而现在的受众更喜欢强内核的精神指路人。 和同时代很多主持人、名媛(比如一些名导太太)类似,朱丹曾被打造成“女强人模板”,尽管她底子里仍是被传统意识困锁住的弱势女性—— 我就认识一个女主持,大约与朱丹同期出道,当年与她同侪的女孩现在均已功成名就(歌手、制片人或者大网红),她却在事业前景一片大好的时刻选择嫁给爱情,放弃自己、全力帮另一半码资源。 十多年过去,另一半没闯出太大名堂,还跟富婆跑了,小姐姐只能从头再来,穿恨天高从零下寒风中的商业活动红毯主持开始做起…… 她和朱丹一样,都真诚而善良,也有恰如其分的才华与美丽,只不过困在了旧时代“托举男人的好女人”思维里,而朱丹,只是比她幸运了一点点。 我其实很难去批判朱丹,因为一个人依赖自己成功的路径是本能。她只是演好了一个花瓶,资源就从天上倒灌下来。如果换了你,你会不会也误认为,命运女神眷顾我,是因为我有“女人的样子”啊…… 殊不知那种时代红利,如今再也没有了。观众会看你输出的内容是否经得起审视和推敲,会希望你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强势媒体批量制造“花瓶”和“托举男人的好女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