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8日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医健产业可持续创新论坛”上,多位医疗大健康产业界资深人士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根据BCG(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郝婧给出的一组数据,从AI驱动医疗公司发展的情况看,约30%公司在进行技术研发时会借助AI工具,包括靶点选择、效率提升、创意来源等;约30%公司会在销售与运营环节中引入AI,包括市场资料搜集、宣传等;另有约10%的公司会在生产制造阶段运用AI以进行质量管控、分析等。 瑞宁康生物创始人兼CEO、原FDA(美国药监局)临床药理审评室定量药理学审评部部长王亚宁表示,以美国经验为例,基于AI算法的AI医疗器械在美国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审评流程,上市产物也有1000余个,但AI驱动的药物还没有成功的。 “FDA不参与AI靶点寻找、AI分子设计层面的监管,但若要用AI预测的数据(虚拟数据)去取代一个实际的临床试验数据,现阶段还是很难,仅仅在剂量调整、给药频次上跑通过少数案例,公司可以尝试。”王亚宁说。 美年健康集团董事长俞熔表示,如果AI一开始就进行肿瘤诊断等严肃医疗领域的工作,还是会面临很大挑战,因为其中会涉及伦理、安全、风险等问题。但他认为,AI将在健康消费领域有很大的前景。 俞熔表示,随着数据、智能终端、可穿戴监测设备打通,健康管理的商业逻辑就显现出来了,付费主体也出现了。比如在智能终端上进行糖尿病、脂肪肝的健康管理,这些不但是当前的医疗卫生投入重点,以及用户需求所在,也恰好可以与体检、咨询等医疗服务进行衔接。“后续,AI医疗服务将率先在院外市场(慢病)领域取得突破,真正实现医疗服务质量、可及性、成本三个要素的协同。” 京东健康探索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王国鑫也表示,AI能够在已有的医疗商业模式上创造乘数级的价值。不过,公司在挖掘AI药械产物或医疗服务时,应先在局部层面实现AI替代再循序渐进。 王国鑫建议说,一方面,AI医疗可以探索在急危重症方面的快速决策能力;另一方面,除了介入“诊断”外,AI还能向后续的治疗、慢病等去拓展。此外,AI本身也改变了医疗教育行业,未来,AI加速人类医生的培养和带教也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现阶段,我们对于AI眼科筛查设备的收费模式,更多地是按照网点数、用户付费的客单价来实现,也就是按照ROI(投资回报率)来进行市场定价,公司能创造足够的ROI,才有动力将AI产物推广覆盖到更多领域。”常献刚称,比起传统的设备采购准入进院的方式,将来“为疗效买单”的商业模式或许会成为更多医疗药械公司的选择。 俞熔也表示,除了传统的、AI结合的医疗影像设备,一些解决新需求的产物应该成为关注方向。比如,美年健康去年面向约20万用户售出了AD(阿尔茨海默氏症)早筛产物,这一产物结合血液标志物实现AD预警,定价约为100美元。 而对于AI医疗服务,俞熔表示,如今国内的大厂都推出了面向C端的医疗健康应用,“但我认为,这些应用目前的运营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把数据和流量进行汇总。未来,AI医疗服务或将变现出口集中在某一个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智能体上,这些AI医疗服务提供商就可以让用户实现复购,并且将用户进一步引导到其他的消费场景,包括保健品、药品、其他器械等。”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我们唯一的支付逻辑就是实现线上产物在用户心中的价值,这也就构成了一种差异化的、入口型的商业化服务模式。”王国鑫说,无论是AI药械产物还是AI医疗服务,要么通过供应链模式来形成商业闭环,要么通过服务模式来形成商业闭环,其中的共性逻辑就是产物要么易于拿证,要么可以让用户的体验感上升。 针对AI医疗的变现,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运营和战略专家陈亮亮也给出建议称,医疗供应链公司应采取自研+采购第三方付费相结合的模式。而医疗服务供给型公司的合作模式将会更加场景化,“比如由公司、上游厂家共同投入一定的成本,结合C端自费用户,以及保险公司作为支付方,以控费、降低损耗的角度来实现多方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