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需要与地方产业需求紧密对接。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根据《对于持续做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和报送工作的通知》要求,院校年报中的“服务贡献表”是反映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的管理评价工具。 麦可思研究根据各校公开发布的《2024年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整理出了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比例较高的100所高职院校。 注:*根据“服务贡献表”说明,公办学校:如省级财政投入经费的以省域为“当地”,地级财政投入经费的以地级市域为“当地”,以此类推;民办学校:以学校所在地为“当地”;如有异地校区则分别统计。 **部分未收集到报告院校,以及应届毕业生人数小于500人的高校未计入在内。 统计显示,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99.49%)、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98.32%)、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97.43%)、北京卫生职业学院(97.17%),是毕业生本地就业比例最高的4所高校,占比均超过97%。 其后该比例排进前10位的高职院校还有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96.70%)、庆阳职业技术学院(96.60%)、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95.47%)、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95.2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95.10%)、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94.67%)。 统计中,毕业生本地就业比例超过90%的高职院校共有32所,从院校类型看,其中9所为工科院校,6所为综合类院校。此外,师范类(4所)、医药类(4所)也相对较多。 教育、医疗等领域对人才的地域适配性要求高。这类高职院校为地方关键民生领域定向输送专业人才,体现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的核心价值。 从高职所在地看,毕业生本地就业占比较高的100所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广东省(21所)、山东省(14所),福建省(9所)、浙江省(8所)、江苏省(6所)等东部省份。 今年6月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中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地流向分析,也体现出东部地区对高职毕业生吸引力强的特征。 报告研究显示,2024届高职毕业生最集中的就业地为东部地区,占比49.4%,其后是西部地区(25.1%)、中部地区(21.8%,较2020届上升1.4个百分点),中部凭借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吸纳力有所增强。 在三大经济区域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因产业集聚度高、民营经济活跃,吸引了大量高职毕业生。这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集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地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声明:麦可思研究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602824882),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