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一,虽然这些系统理论上是来提高效率的。但实际嘛,界面老旧、操作反人类、提个修改需求得等半年,关键是还死贵,动辄几十上百万的。而飞书这次的更新,就是想跟这些老登拜拜。 这就意味着,过去需要几十上百万开发费、耗时几个月才能上线的业务系统,现在可能就是一个下午的事儿,六点搞完下班,甚至还来得及回家开把王者荣耀或者原神。 举个例子哈,有一服装品牌叫伊芙丽,里边儿一个98年的业务岗员工,靠着自己琢磨多维表格,给公司美妆业务整出来一整套数字化系统,效率直接就起飞了。 除此之外,这次更新还把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能力拉满了,各种专业的BI主题、组件都能随便用,数据看板做得跟专业数据分析师出手的一样。 比如差评编辑部,就在用多维表格来管理写稿任务,一篇文章从选题、撰写、审核到发布,全流程都一清二楚,哪个环节啥进度,是不是卡住了,直接 @ 负责人,省的楼上楼下跑着去催稿了。 再比如物美超市,靠多维表格里的“ AI字段捷径 ”,能一键提取发票里的关键信息;茶百道用它,能自动分析几千条用户评论的情绪是好是坏。 还有像我们的老朋友,正在无限进步的影视飓风,前几天他们还专门出了期视频介绍自己咋用多维表格的,那个表格里的AI点映系统我是真想要。 除了新增的AI分类节点,能自动把杂乱的数据分门别类;还有个AI节点捷径,再加上内置的MCP,最后效果就是,你用嘴说一句:“ 帮我跟进所有客户,搞好团队决策”,它就能自动帮你搭好一个工作流。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自动化,而是开始具备理解和创造能力的智能化了,我看到这突然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介似嘛,介不凑挨紧特(Agent)嘛! 飞书那边儿的人跟我说,这有啥,他们只不过是花了几万个人日(约等于上百个工程师干一年),把多维表格的底层数据库给重写了一遍而已。。。 直接看参数嗷,这波新数据库的加载速度、计算性能直接翻倍,单个表格的容量上从 100 万行提升到 1000 万行,一个表格能同时支持1000人在线协作,计算速度相比去年提升 10 倍,5 万行表格 1 秒就能加载完。 这是啥概念呢,当某友商的同类产物还在为几百个公式就卡顿头疼时,飞书多维表格已经能面不改色地处理上千万行的数据了。 没有强悍的性能基建,再华丽的应用界面也只是空中楼阁;没有AI赋予的智能,多维表格就只是一个被动的数据容器;而没有“应用模式”这个最终的呈现形态,强大的性能和智能,就无法被普通业务人员轻松驾驭。 几年前,当飞书首次在中国市场推出多维表格时,很多人都觉得它定位尴尬:既不像Excel那样纯粹用于计算和排版,功能那么全;也不像传统数据库那样结构森严,那么硬核。 但飞书硬是顶着压力坚持了下来。它通过不断迭代,陆续加入了仪表盘、甘特图、画廊等多种视图,丰富了数据展现和管理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它凭借与飞书文档、即时沟通的无缝整合,以及远超传统表格的协作和数据处理能力,逐渐在用户中积累了口碑。 到今天,飞书多维表格已经拥有了千万级的月活用户,从一个 “ 异类 ” 逆袭成了行业事实上的标准。目前的多维表格,已经真的成了先进团队的标配了。 一方面,低代码、无代码是肉眼可见的未来。传统数据系统那种昂贵、低效、僵化的模式,注定要被淘汰。而飞书多维表格这种“人人都是开发者”的新物种,正在对它进行精准打击。 另一方面,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多维表格,可能是我们体验AI、拥抱AI的最佳载体。毕竟表格这东西,咱们实在是太熟了,几乎没有学习成本。 现在飞书把复杂的AI能力,封装成了一个个简单的按钮、模板,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无缝转化为潜在的应用开发者,轻松把AI用到日常工作中。 最后差评君想说的是,我们团队用了5年飞书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它们总能推出类似多维表格这样的功能,带给我们方便和惊喜,就和差评的内容一样,持续地更新前进,不断更(925除外)。 包括蔚来、理想、小鹏、胖东来,甚至连今年大火的DeepSeek、智元机器人这些走在科技最前沿的公司,也都选择了飞书作为办公工具,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