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6日举办的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上,小米首款SUV车型——YU7亮相,起售价25.35万元,这个价格比特斯拉Model Y便宜1万元,却在3分钟内实现大定突破20万辆。 同场发布会上其推出的另一款“野心之作”——小米首款AI眼镜,能拍摄、问答,支持扫码支付,甚至还是一副全天可佩戴的开放式耳机。 目前,小米AI眼镜已在京东、小米商城等全渠道开售,《凤凰WEEKLY财经》注意到,在小米京东自营旗舰店,单色电致变色及彩色电致变色版均已售罄。 在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看来,小米YU7和AI眼镜的价格均高于市场预期,说明了雷军的ALL IN早已不再靠牺牲利润博取市场,而转向更智能化的科技和更极致的用户体验。 2023年,Meta携手雷朋发布Ray-Ban Meta智能眼镜,在去年四季度出货超过200万副,成为全球智能眼镜领域的爆款。其参考售价为299美元起(约合人民币2144元,比小米起售价略高),仍受到用户青睐。 在现场,雷军也将矛头“直指”Meta。据他介绍,小米AI眼镜重量控制在40g,续航可达8.6小时,支持45分钟快充,这些数据优于Ray-Ban Meta的42g重量、4小时续航和75分钟充电时长。 在硬件构架上,小米采用高通AR1主芯片与恒玄BES2700协处理器的双芯片设计,并实现了包括语音唤醒“小爱同学”,拍照、扫码支付等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米发布会前一周,AR厂商Rokid刚宣布其Rokid Glasses实现全球首个“眼镜内支付”功能,小米迅速完成跟进。有分析指出,这打破了AR/AI眼镜此前炫技多、落地少的局面。 在小米AI眼镜发布后,魅族前高管、Angry Miao创始人李楠在其微博评价称,小米双芯片方案确能显著提升续航,在技术平台选型与充电续航体验方面已经赶超Meta。但在设计感、材质工艺等方面,小米仍略逊一筹。 艾媒咨询创始人张毅对《凤凰WEEKLY财经》表示,当前AI眼镜产业链整体尚处早期阶段,技术成熟度不高、规模化量产能力有限,使得原材料和模组采购成本居高不下,价格难以压缩。 张毅表示,近年来小米在手机业务上的毛利率已相对有限,AI眼镜作为新赛道,承载着盈利预期。加之小米汽车业务尚未完全稳定,若AI眼镜无法承担起一定的利润支撑,也将给公司整体战略带来压力。 年初发布的雷鸟V3主打拍摄与语音能力,5月又推出超轻量化设计的雷鸟V3 Slim,并内置通义千问定制大模型;AI眼镜厂商李未可则强调轻量AI助理功能,今年6月正式发售的CityAI时尚版、CityAir商务款、View旅拍版三款AI眼镜,以799元起的售价加速市场普及;Rokid凭创始人祝铭明佩戴自家眼镜出席大会“出圈”,并已实现多模态交互与眼镜支付功能。 苹果同样没有缺席。据彭博社报道,苹果正在推进一项代号为Atlas的计划。类似于Meta Ray-Ban,该智能眼镜并未配备显示屏,但集成了摄像头、Siri 以及扬声器,还可能包括健康功能。不过该款眼镜推出时间不会早于2027年,也有可能最终不会推出。 “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一定会为其买单。”在业内人士看来,眼镜本是传统的非智能产物,但有AI加持后,则实现从外观到功能的全面更新。 “科技巨头视AI眼镜为AI Agent核心载体,通过抢占硬件入口布局生态闭环。”丁道师则告诉《凤凰WEEKLY财经》,目前AI眼镜仍处于应用场景较为狭窄的探索阶段,更多是“宣示技术主权”,距离成为像手机一样的普及性消费品还有距离。 亦有观点认为,小米AI眼镜或许不是为了立刻卖爆,而是为未来生态布局埋下接口。无论是AI手机、AI耳机还是AI眼镜,小米正以“穿戴终端”的方式,为AI大模型与端侧算力寻找落点。它并非发布会主角,却是小米生态体系中的战略拼图。 反观其他厂商,据企查查信息显示,雷鸟创新自成立以来完成10余轮融资,并于去年9月宣布相继完成B+和B++轮融资。Rokid继去年1月获5亿元融资后,去年9月再获亿元融资,投资方为江夏科技集团。 不过,相较于成熟的智能手机产业,AI眼镜仍处于技术概念大于实用体验的阶段。举例来说,即便Ray-Ban Meta配置了1200万像素摄像头、高通AR1 Gen1芯片、5个麦克风,还接入了Meta自研的Llama3大模型,但在一些用户看来,Ray-Ban Meta的任何一个参数都能被手机“吊打”,画质不如手机一半,音质则远逊于耳机。 李楠对《凤凰WEEKLY财经》表示,本质上,人们购买AI眼镜不是在购买一款产物,而是在购买一种生活方式。“AI眼镜是戴在脸上的产物,参数的重要性远不及设计,对小米来说,定价还可以再克制些。”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