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Wang的屁股还没有坐热,Scale AI最有力竞争对手Surge AI就以去年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成为数据标注行业的领头羊,而且还是在5年0融资的情况下。 不管是拥抱大厂,还是在纷乱的AI竞赛中瞅准机会丰满自己的羽翼,都是技术活。一些华人被抢,一些华人抢人、抢客户,这正是在硅谷AI界正在上演的激烈战事。 消息一出,外界的目光也很自然地落在谷歌此番操作,以及OpenAI的失败上。有内幕消息称OpenAI之所以被截胡是因为微软从中牵制,导致此前的收购谈判没能成功。 而其联合创始人Scott Wu是一名90后华人,曾是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的三金得主(也就是连续累计获得三枚金牌)。得奖的时候,他只有15岁到17岁,是名副其实的天才少年。 Scott Wu回忆,当时Windsurf的遭遇正在推特(X)上发酵,所有人都说剩下的公司不过是一副空壳。但是他们研究了一下,发现这并不准确——技术、代码、客户、人才都有,Windsurf大有价值。 这种所谓的“人才收购”在业内已属普遍,不真的在法律意义上收购创企,却吸走精华,此前谷歌之于Character AI,微软之于Inflection AI,都是类似的做法。 而Cognition AI的雷霆收购行动无疑为自己赚足口碑。在官宣的时候,公司专门强调Windsurf的员工会得到和其他员工一样的待遇,和谷歌形成鲜明对比。 Windsurf有IDE,即开发者写代码用的“工作台”,集代码编辑器、调试器、终端、版本控制于一体;Cognition则有Agent代理(如Devin)。两家公司一结合,相当于把Devin 直接嵌进“百万行代码的指挥中心”。 说收购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Meta是花了140多亿美元,换取Scale AI 49%的非投票股权。交易性质属于巨额少数股权投资/战略入股,而非法律意义上的100?%收购兼并。Scale?AI 仍保留独立法人和管理层。 和前文提到的Scott Wu与Alexandr Wang年少成名、早早创业不同,Edwin Chen比他们年长整整十岁,从麻省理工毕业之后,曾经在谷歌、Dropbox、Facebook、推特等公司工作。2020年创业时,Edwin已经33岁。 当时他在推特担任搜索模型的负责人,团队需要给5万多个商户做标注。结果外包商返回的结果里错漏百出,咖啡馆居然都能标注成医院。团队不得不亲自下场标注,一来一回,几个月搭进去了。 消息传出的几个小时之后,谷歌就宣布停止和Scale AI的合作,这是其最大的客户。其后,谷歌将原本给Scale AI的任务分拆,一部分自己来处理,一部分分给了Surge AI。 “Scale只与一家公司(Meta)合作的消息可能会对许多公司正在开展的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我们想向所有客户——无论是现有客户还是未来客户——保证,我们的重点始终是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们之所以成为这个领域最大的公司,是因为我们帮助客户构建了出色的模型,而不是靠宣传和炒作,我们不会改变我们的做法。” 加州公共政策研究所(PPIC)与伯克利教授?AnnaLee?Saxenian早在1999年就做过专门研究,当时华裔占硅谷所有高科技公司主的17%,占硅谷专业高科技劳动力的10%,占总销售额的13.5%,而当时他们仅占美国人口的不到1%。 斯坦福今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的1078个独角兽公司中,有44%由“美国境外出生的人”创办,这其中,有27家创始人出生于中国(印度90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