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自从 iPhone 12 Pro 发布后,这个周期律就失效了,我们已经连续迎来了四个「小年」:拿出 iPhone 16 Pro 和 iPhone 12 Pro 对比,除了挖孔从「刘海」升级为灵动岛,以及越来越大的影像模组,iPhone 整体几乎没有外观工业设计上的明显变化。 不过,这样温吞的现状将在下个月终结。苹果为 iPhone 准备了一个「三年计划」:2025 到 2027,年年是大年——从下个月发布即将发布的 iPhone 17 系列当中的全新轻薄线产物 17 Air 开始。 iPhone 17 Air,或者说「iPhone Air」新系列,明显更有先行者的姿态。苹果将用它来验证把智能手机重新做回轻薄这件事,以及背后所涉及的所有研发突破、工艺革新、工业设计等诸多细节,是否可行。 对「轻薄」的追求,一直刻在苹果的产物设计基因之中。在公司灵魂人物乔布斯和 Jony Ive 眼中,这不是为了单纯炫技,而是一种更简约和优雅的设计理念:当设备足够轻盈,足够纤薄,交互时你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块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几乎无感的媒介,让内容与体验成为唯一的存在。 尽管苹果过去很少在 iPhone 这种拳头产物上失误,我们还是要明确一件事:iPhone 17 Air 是一块「试验田」,会有明显的取舍,绝对无法讨好所有人: 比如,搭载的自研基带 C1 能节省机身空间,也能降低通讯能耗,但性能离常规的高通基带仍有差距;单摄像头和单扬声器更是为了轻薄的取舍; 3000mAh 不到的电池容量,续航将成为一个无法忽略的痛点。 从美版 iPhone,再到 iPad 产物,然后到 iPhone 17 Air,趋势已经不能更明显:未来所有的苹果移动产物,都不会再有 SIM 卡槽的一席之地,不仅能移除掉一个多余的实体设计,还能进一步压缩机身空间。 此前,中国联通的官方 eSIM 页面曾泄露 iPhone 相关的内容,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情报的真实性。只不过,苹果是否能在 iPhone 17 Air 这一代完成中国运营商谈判仍是未知数,但无疑为未来国行 iPhone 全面取消 SIM 卡槽争取了更多的斡旋空间。 比如,在极其紧凑的机身之中塞下一个面容 ID 模组。今年苹果公开的一项专利能帮上忙,显示他们重新设计了光学模块,让它更薄、更小。 值得一提的是,专利文件的作者署名有 39 个之多,足以看出苹果内部可能对这项技术赋予的重视程度,而这项技术也符合苹果将 iPhone 前置挖孔做小、做无的趋向。 同时,iPhone 17 Air 很可能会是钛合金含量最高的 iPhone,通过更高比例的钛金属边框提升机身刚性,还有超薄 iPad Pro 同款的「肋骨」设计:尽管最新的 iPad Pro 薄至 5mm,其结构却相当坚固,不会再出现「弯折门」(bendgate) 那样的恶性事件了…… 苹果也正在探索电池容量之外提升手机续航的方法,可变刷新率屏幕很可能将在今年成为 iPhone 除了 e 系列之外的标配。苹果也在开发「AI 电池助手」,让 AI 动态管理系统的能耗表现,预计会在 iOS 26 的后续版本中实装——但是,首先这个功能并不新,Pixel 等竞品都做过;其次 17 Air 电池容量只有 2900mAh,AI 在省电这件事上,也着实没有多少用武之地。 苹果用 iPhone 17 Air 把「轻薄」走通,验证产物和技术设计,接下来就会着手改造 iPhone 家族,iPhone 17 很可能将是未来 iPhone 最厚的一代,而 iPhone 18 Air 身上也不会有那么多妥协。 为什么不是小折叠?这种没能提供新价值的「美丽小废物」,正常使用还多一个「翻开」的繁琐步骤,并不符合苹果现在偏实用主义的产物哲学。 虽然价格会超越 iPhone 18 Pro Max,iPhone Fold 明显也需要进行大量取舍,因此最接近 iPhone Fold 的产物,其实是 iPhone Air:同款的 C2 自研处理器和无实体 SIM 卡槽的设计,还有展开后非常轻薄的机身,来和市面上展开动辄 4 毫米的超薄折叠屏手机竞争。 iPhone Fold 将搭载四个摄像头:内外屏的两个前置,后置双摄。除了主摄之外的第二颗摄像头会是一颗超广角而不是长焦,因为超薄的机身,塞不下占地最大的长焦传感器——所以,这支折叠屏 iPhone 不会是影像旗舰。 对于苹果来说,手机的一体化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每年的 iPhone Pro 镜头模组都在扩张,横向对比 Deco 存在感极强的 Android 旗舰,那苹果还算保守。 今年 6 月,苹果提交了一个专利,用一种弹性的膜片代替相机中的金属叶片,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幅减少了传统可变光圈模组的体积,非常适合在紧凑的手机中使用。 虽然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提醒我们不要太期待折叠 iPhone 上的技术革新,追上当下 Android 折叠手机的厚度和折痕水平就算胜利,但苹果还是有不小的野心。 折叠 iPhone 之所以难产,和苹果对折痕控制的完美主义脱不开关系。苹果想要打造一款「展开无折痕」的 iPhone,一直与供应商三星合作设计铰链和屏幕。 而最新的消息显示,苹果的首台折叠手机将采用 In-Cell 触控屏——也就是俗称的「全贴合」屏幕技术。这在直板机上已经见怪不怪,当年 iPhone 4 就凭借这项技术换来了一个极其通透的屏幕观感。 而在折叠屏领域,还没有量产过全贴合技术的手机,普遍采用 On-Cell 的解决方案,将触控层做在 OLED 显示层上方,屏幕和外壳玻璃之间会有气隙,因此屏幕折痕会更明显。 其实 In-Cell 柔性屏幕这个技术并不算新锐,但一直停留在实验室之中,和大众有一段距离。而来自供应链的消息称,苹果已经携手三星,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案,将 In-Cell 屏幕做进手机之中。 这一切就像是当年的重演:在正式发布的六个月前,乔布斯将当时康宁未曾量产过的大猩猩玻璃做到了初代 iPhone 上面,成为行业第一台采用这种玻璃屏幕的手机。 折叠屏和「全贴合」屏幕的故事,很可能也是这样的走向:明年,三星和苹果两家率先推出 In-Cell 折叠屏手机,带动整个行业升级,让更多消费者用上折痕更浅、显示素质更高的折叠屏手机。 这背后也是苹果产物的终极哲学:高度一体化的机身,合起来是一台 iPhone,而展开必须是一台平整的 iPad,任何东西都不应该损害屏幕的美观。 对于智能手机,乔布斯和 Jony Ive 提出了「无缝设计」的理念,简单来说就是尽力去消除屏幕、边框、机身之间的缝隙,让产物尽可能地形成一个流畅而自然的整体。 这将是苹果首款曲面 iPhone,只是曲面不止左右,还包括了上下,因此是「四曲面」设计:屏幕玻璃从手机正面蔓延开来,弧形的屏幕覆盖四个边框,尽可能呈现一体成型的无缝观感。 这不仅仅是将 Android 手机放弃的「曲面屏设计」带到 iPhone 上,爱范儿此前也已经详细讨论过苹果对全玻璃 iPhone 进行过的交互探索,最重要的理念和二十年前一样:通过简化去除多余的东西,取得进步。 iPhone 告别实体按键,不意味着按键不存在或者不重要,而是按键也成为了系统交互的一部分,连接用户、屏幕、应用,本质上是对按键的进一步「升华」。 今年 iPhone 17 Pro 上有一个细节很值得留意:机身的天线将环绕手机摄像头模组,不仅通讯效果更好,没有断点的设计也能加强手机的一体化外观,因而非常适合一台非常强调无缝设计的 iPhone。 简约背后是终极的复杂。一台形态上最简约的智能手机,背后一定意味着更高的元件集成度,更复杂的屏幕技术,以及反复打磨直到可行的交互方案。 两年后,苹果大量的自研组件走向成熟,全部成为这台 iPhone 的一部分:自研的 A20、自研的 C3 基带、自研的蓝牙和 Wi-Fi 通讯芯片、自研的 CMOS 传感器。 覆盖一切的屏幕,一体成型的隐喻,意味着这一切都非常简单和直觉,不需要任何思考,没有其他元素干扰,用户可以通过 App Store,将它打造成自己需要的模样,本质上是「少即是多」的产物哲学。 这背后当然也有苹果的无奈:AI 进程缓慢,也不是行业和技术领军人;XR 在商业上反响平平,正在调整策略。而 iPhone 依旧是苹果的核心业务,也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技术成果。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 iPhone 还是智能手机,由于其暂无可以替代的全能性,依旧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作为我们的智能计算终端存在着。 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出货量不可避免地下滑,人们换手机的原因不是因为新机有多先进,更多时候是老机无法坚持。 苹果宏大的「三年计划」还能重新将聚光灯拉到 iPhone 上,虽然无法扭转时代更替的波浪,但依旧想要复刻 2007 和 2017 年,人们凝望新的 iPhone,仿佛未来交互已在当下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