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家长,把孩子送进补课班那一刻,眼神里透着一股浓烈的“赌徒劲儿”——像是在给命运下注,押上“起跑线抢跑成功,清北保底”的筹码。 比如楼下张阿姨的儿子,三岁开始练小提琴,五岁补奥数,七岁画素描,简直就是个“早教博览会移动展台”。结果小升初面试被老师问:“你最大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小朋友沉默半分钟:“写作业。” 别以为会画两个圆圈就是“有美术天赋”,人家画家画圆圈是毕加索,你孩子画的是麻辣烫里的藕片。学了两天素描就说孩子未来能考央美,跟买了两本菜谱就自称“川菜大师”一样搞笑。 艺术生不是因为有艺术梦,而是因为他们文化课不行,走不了高考正道,只能旁门左道找条出路。而那些能在高中玩竞赛、杀进省一队的,也不是因为小学奥数提前学得多,而是人家在学习里找到了思维快感——不是“我必须会”,而是“我就爱算”。 老师翻了个白眼:“发展你个头,学了三年奥数,公式背得跟九九乘法表一样熟,题一变脑袋就卡壳,这不是天赋,是套路依赖症。” 有人以为补课能解决一切教育焦虑,补了语文不行补数学,数学也差补英语,全科补下来,孩子成了“课代表代表团”,家长钱包变得像“干瘪柿饼”。 起码你不是套路教学的受害者,你会陪着孩子一起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不是“照着做就行了”。而且家长辅导更注重共情,不是PUA,是陪跑。 他上了两个月,有次期末考试回来,英语错了19个选择题。他妈气得快中风:“你是不是在补课班睡觉?”结果他一脸委屈:“老师从来没讲这些题啊,她每节课都在复习音标、讲顺口溜,还发了一个鸡你太美的视频说是‘英文律动训练’。” 不是因为家长威胁扣零花钱,而是他们知道:“该玩就玩,该学就学,不然全完。”有种孩子,写作业时跟冥想一样专注,连饭都忘了吃,有的孩子写作业一边嗑瓜子一边追剧,那不是学霸,是串场演员。 我家隔壁小明,平时学习不咋地,手机游戏打得那叫一个溜,吃饭都能一边操作一边嚼。结果有次他爸怒了,把手机没收,强制执行“周末禁玩令”。 他爸感动得眼泪哗啦啦:“儿子开窍了!”结果走近一看,小明记的是“王者荣耀各大英雄出装顺序+台词”。他爸当场破防:“你这也太懂自己了!”小明挠挠头:“爸,我有时间观念,我知道学习时间不能玩……所以我趁学习前先把游戏研究透。” 但有一点肯定:抢跑,不是教育的核心,理解和陪伴才是。谁都想自己娃是“天赋型选手”,但世界上99的天才,都是靠一点点理解、一点点坚持、一点点在失败里磨出来的。 你以为你在培养一个“未来科学家”,实际上你可能正在毁掉一个“快乐小朋友”。别用大人的焦虑,毁掉孩子的兴趣。与其天天追着进度跑,不如慢下来问问孩子:“你真的理解了吗?”“你想不想继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