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美团通过两个“疯狂星期六”大额补贴,将平台即时零售日订单拉高到了1.5亿单的全新高度。在京东挑起战火,淘宝带来电商造节打法,美团全面反击之后,即时零售赛道正在不断打破天花板。 问题是,十年轮回,巨头们重演烧钱抢市场的旧戏码,难道真如表面所见,补贴才是科技行业的制胜法宝,而年初高喊的“All in AI”只是口号? 《京东挑起战火,阿里美团打上头》《美团、京东、阿里(饿了么),外卖大战聚焦“最后一公里”》《美团、阿里疯狂星期六“补贴对决”,有人抢到2元一杯奶茶》……看着当下的新闻,是否会有昨日重现之感? 7月以来,外卖领域正复刻电商造节路径,阿里与美团围绕“疯狂星期六”展开补贴大战。据透露,阿里计划未来100天每周推出超级星期六促销,管理层要求淘宝闪购稳定在8000万单量级,意图将“疯六”常态化。 只要烧钱还能换数据,大厂必然踊跃参战。对即时零售万亿市场虎视眈眈的,也不止京东、淘宝,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玩家都瞄准了美团到店、到家业务,甚至腾讯也可能凭借“社交+消费”场景切入,毕竟没有比“请客喝奶茶”更贴近熟人社交的消费形态了。 看起来,在这场大战中,巨头们深陷“烧钱陷阱”。近期,机构研报都提到了一个词,“利润承压”。比如,高盛预测,在基本情景下,未来12个月(2025年7月-2026年6月),阿里巴巴和京东的外卖业务将分别亏损410亿元、260亿元,美团的EBIT将下降250亿元。随后,三大巨头股价齐跌。 答案在于即时零售所代表的巨大价值远超外卖本身。巨头们重兵集结于此,目标绝非简单的存量低端争夺,真正的算盘藏在更深的维度。 这场补贴大战的意义远不止于当下的订单量争夺,它代表着海量场景数据与百万级线下履约网络,是AI与具身智能落地的最大场景之一。哪个平台能通过此战构建起AI时代的场景壁垒,便可能成为消费领域的超级入口。 对此,美团CEO王兴在财报电话会上已经给出了态度:“AI这样具有根本革命性的东西可能会带来一切可能。我认为唯一有意义的策略就是主动进攻,而不是防守。” 然而,围绕外卖展开补贴大战,不是国内大厂忽视科技的体现,反而折射出国内AI发展的“实用主义”:即时零售+电商就是万亿级别的AI落地场景,同时即时零售产生的庞大数据流为AI发展提供了核心资源。 先看美团,试图通过AI构建全新的本地商业系统。年初,美团就将AI列为公司四大All in战略方向之一。年中的时候,美团核心本地生活业务CEO王莆中还透露,美团在AI上每年投入超过百亿元。目前,美团已经构建了自己的大模型Longcat(龙猫)。 再看京东,依托供应链优势和产业大模型,志在成为零售产业的AI底座。京东自研了言犀大模型,采用“70%通用数据+30%产业数据”的混合训练模式,突出供应链、物流等产业的壁垒,为京东业务构筑底座。 最后,阿里的AI战略野心更不必多说。而被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的饿了么,也在加速AI化。饿了么管理层上半年在内部分享时表示,2026财年是AI技术变革的战略窗口期,饿了么将继续加快AI应用产物的推出和迭代速度。 自2016年起,京东物流在智能配送领域持续发力,目前京东物流第六代智能配送车已实现复杂城市环境自主配送。再结合早在2021年,达达无人配送平台就在七鲜、永辉的常态化应用,形成“仓储-分拣-末端”全链路无人化雏形。京东明显在物流履约方面有系统性技术沉淀。 同样,作为即时零售的“一哥”,美团对无人化技术的重视度也不低。甚至可以说,美团买下了半条机器人赛道。天眼查显示,美团在过去三年时间里投资的机器人及相关公司已经达到了30家。近期外卖大战爆发后,美团更是频频出手,7月初连续领投了它石智航、星海图两家公司的融资。 随着补贴竞争趋近临界点,AI技术的实际应用深度将成为即时零售下一阶段竞争的关键所在。谁能率先完成从数据积累到全流程智能化的跨越,谁就能在万亿级市场中真正拥有技术护城河。 这也意味着,未来很多行业都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从电商到外卖,再到即时零售、本地生活服务、酒旅OTA,大厂每“重做”一个新领域,都伴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能力的自然延伸。 首先,从官方定调可以看出,各界的焦点都是,新一轮大战能否催生全新的消费模式。比如,近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发表长篇专题报道,关注外卖大战在争夺存量市场之外,如何以产物和模式创新,挖掘增量市场。 AI在线下场景中的落地应用,无疑是未来实体零售增长的重要方向。此轮补贴大战背后,几大平台也在重拾零售业态创新的道路。比如,美团买药和银河通用探索基于人形机器人的智慧药房解决方案。和多年前阿里探索的无人零售不同,这是即时零售与无人技术的结合,加大了对机器人的运用,瞄准的是全自动化的零售平台。 AI技术正在帮助平台、商家提升效率,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运转效率。比如,饿了么官方介绍,目前通过智能化商家经营体系一揽子AI产物工具,平台上数十万商家的经营效率已有显著提升;美团也表示,基于自研大模型的智能客服Agent试点效果显示运营效率可以提升20%。 同时,科技公司将自动驾驶、机器人技术和AI更加紧密地结合,创造了新的行业模式,从而实现降本增效。比如,在配送方面,京东在香港测试基于无人机群的社区空中配送站,通过“空中走廊+地面网格”的模式,使单趟运输成本降低58%。 除了发力国内市场外,即时零售平台也在加速海外布局。美团的Keeta就盯上了中东这块“地广人稀”但消费力强的蛋糕。据悉,美团无人机已经开始在在迪拜试水商业化运营,自动配送车累计完成超500万单配送。 总之,从AI到无人机、机器人+实体零售,万亿零售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技术风暴。而正如刘强东所言,这场风暴意味着“公司不应该再去压榨员工,今天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商业模式赚钱”。 即时零售“三国杀”中,谁会成为这轮大战的最终赢家?答案不在旧的竞争逻辑中,而是在于谁能用科技将整个赛道重做一遍。 每个科技巨头发展到现阶段,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资本积累并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索洛悖论”,而破解这一悖论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创新重组生产要素。 以外卖为例,几大平台深度运用AI和无人化技术,完全不需要进一步压榨骑手和商家,就可以改变成本模型。据艾瑞咨询测算,AI深度应用可使外卖行业综合成本再降低20-30%。 如今,经历了反内卷的紧急叫停,三家公司在资本市场都有企稳迹象,但反弹力度却更多要看各自的AI成色。当科技变革到来,市场希望见证的是,中国互联网又一次颠覆式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