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预报业务中表征副高活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副高的脊线(副高内部东西风的分界线),而500hPa等压面上588位势什米这条等高线却是预报员最常用、最关注的一条线,因为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表征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变化,对我国的天气影响巨大。 588线是预报员在高空500百帕等压面上(大约5500米高空)绘制的一条等位势高度线。这条等值线围起来的区域就是预报员常常提到的气象名词“副热带高压”。它向西向北扩展,代表副高向西向北推移,它包含的范围扩大时,表示副高强度增强等等。 由于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均存在一条高压带。又因为海陆分布的影响,高压带分裂为若干个高压单体。我们熟知的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高压单体,它常年存在,是一个稳定而少动暖性深厚天气系统。 就像喜欢冬眠的动物那样,冬天,副高蜷缩成一团,强度和范围都会减小。随着气温慢慢升高,副高逐渐扩大地盘,位置不断向北移动,尤其到夏天来临的时候,它会变得更加雄壮有力,“圈地”范围甚至可以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多情况下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有一个,它的强度、范围和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的天气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西太副高一般位于海洋上,但其西端往往可以伸到我国沿海,尤其夏季甚至可以西伸到陆地上。稍微留意一下与气象有关的新闻就会发现,酷暑的持续、雨带的变化、台风的活动等,大都与副高变化形影不离。 从气象专业角度来说,副高脊线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大气一般较为干燥,气压梯度小,所以风力微乎甚微。在这种状态下,太阳辐射可以更多地到达地面,使得地面和近地面大气获得更多的热量,大气温度明显攀升。 副高脊线的北侧与西风带锋区相邻,西风带系统携带的冷空气,与副高外围引导输送的水汽汇合,容易产生气旋和锋面活动,从而形成强降水。 副高脊线南侧为东风气流,没有气旋发展时,天气晴好,但当有东风波和台风等热带天气系统活动时,则会出现雷暴大风、强降水等恶劣天气。 通常而言,副高呈东西带状分布,且强度较强时,南缘台风一般会稳定西移,而当台风西移至副高西南侧时,副高将东退,台风将向北移动。 当台风越过副高脊线的位置后,副高又可能再次西伸。当副高强度较弱时,台风也可以直接穿过高压脊北上,使得副高断裂。 到6月中下旬,副高将要北上了,脊线稳定越过19度附近后,如果待的稳定,那长江中下游、江淮至日本中南部和韩国南部将进入一段持续多雨的季节,梅雨就会开始。 终于,7月末到8月初,副高结束之前一段时间的南北摆动,再一次发力“北跳”,来到了一年旅程的最北端,副热带高压脊线甚至跨越了北纬30度,雨带也随之北移,华北北部、东北地区的雨季也最终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