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虽然在深交所IPO最新公布的审核名单中,长城搅拌IPO正因“IPO申请文件中记录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而按规定需“中止”审核,但从“中止”到“终止”仅剩时间问题了。据叩叩财经获悉,长城搅拌管理层内部在近期已决定终止此次创业板IPO并撤回相关申报文件,目前叫停上市的相关后续流程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 因为早在2023年9月15日深交所召开的2023年第73次上市委审核会议上,长城搅拌就成功获得了上市委委员们给出的“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结果,并无需补充进一步落实事项。 如今距离长城搅拌IPO通过深交所上市委会议审核已然过去一年零九个月,其却再未向A股上市迈进过一步,连向证监会递交注册申请的资格都未获得,久久未能进入到IPO注册环节之中。 虽然在深交所IPO最新公布的审核名单中,长城搅拌IPO正因“IPO申请文件中记录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而按规定需“中止”审核,但从“中止”到“终止”仅剩时间问题了。 据叩叩财经获悉,长城搅拌管理层内部在近期已决定终止此次创业板IPO并撤回相关申报文件,目前叫停上市的相关后续流程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 “因长城搅拌为股份公司,按照相关章程,终止IPO属于重大事项,在经过董事会决议后,还需提请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才会真正进入到实际操作流程。”沪上一家大型券商的资深保荐代表人告诉叩叩财经。 按照长城搅拌的计划,在几天后的2025年6月18日,其将召开2025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该次会议所需要股东们投票审议的主要议案即为对于长城搅拌终止创业板IPO并撤回相关申报文件的相关事项。 按照长城搅拌此次IPO的申报材料显示,其原计划通过此次上市发行不超过4500万股以募集4.34亿资金投向“搅拌设备生产扩建”及“研发中心建设”等两大项目。 公开信息显示,长城搅拌为一家专业从事搅拌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主要产物为搅拌设备,其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开发适用于不同具体应用领域的搅拌设备,满足下游终端用户的使用工况与技术要求。 因目前除两家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的同行可比公司外,在A 股上市公司中,尚不存在与长城搅拌主营业务完全相同的,这也意味着,如果长城搅拌此次IPO一旦成功挂牌上市,那么其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搅拌设备第一股”。 在当年长城搅拌IPO即将登陆深交所上市委会议接受审核的前夕,就有接近于监管层的投行人士向叩叩财经预测,称“从长城搅拌的基本面来看,其在的上市委会议上成功通过审核的几率颇大”,毕竟在其彼时IPO报告期的最近三年中,长城搅拌的经营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在上会审核前的最近一期财务年度即2022年中的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都为长城搅拌获得深交所上市委员们的首肯赢得了先机。 公开数据显示,在2020年至2022年间,长城搅拌营业收入皆保持着近40%的增长,从最初不到3亿规模的2.87亿元,到2022年时,已达到5.51亿,对应的扣非净利润,也从2020年的5900余万,一路持续增长,并在2022年录得距离破亿仅一步之遥的9868.36万。 但上述资深投行人士仍在斯时担忧地补充称“虽闯关IPO审核的胜算颇大,但长城搅拌后续的上市计划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和变数。”(详见叩叩财经相关报道《长城搅拌IPO冲关A股欲夺“搅拌设备第一股” :大客户资源归属风险犹存,推广服务商模式争议未了!》) 在成功通过深交所上市委审核后,苦苦等待向注册大关迈进的长城搅拌经营态势也算保持着稳定,在2023年中,即顺利实现了扣非净利润破亿的突破。 据叩叩财经获得的一份长城搅拌尚未在深交所IPO申报材料中公开披露的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中,长城搅拌营业收入达到了6.52亿,同比增长18.28%,创下了其自成立以来的峰值,对应的扣非净利润也达到了1.31亿,同比增长达32.82%。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长城搅拌的营收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仅同比增长4.76%,且扣非净利润出现了近10%的下滑,但依然保持了过亿的规模,达到了1.18亿。 显然,业绩的小幅下滑并不足以导致这家利润破亿的公司最终饮恨创业板IPO,那么到底是何种原由让长城搅拌IPO止步在了上市注册的大门前呢? “可能还是和其研发费用的合规性有关。”上述资深保荐代表人分析认为,对于拟创业板上市公司而言,研发投入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公司是否符合创业板上市定位的规定指标,从近年来监管层公布或内部通报的多起带病闯关创业板上市案例来看,研发费用归集的准确性和内控的有效性是“重灾区”。 在长城搅拌IPO过程中,有关其研发费用的“合规”问题便一直是市场争议的焦点,诸多舆论声音认为其或存在为满足上市条件“突击拼凑”研发费用的动机和疑点。 如果没有2022年下半年研发费用异动式的“突击”暴增,恐怕长城搅拌的名字早已出现在创业板IPO撤回并终止的名单之中,更不可能在2023年9月中旬顺利通过深交所上市委会议的审核。 2022年底,也正是在长城搅拌IPO正在接受深交所首轮问询之际,深交所正式公布并实施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公司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2022年修订)》(下称《暂行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创业板对申报上市公司的成长型创新创业指标的判定标准,即在研发投入上,需申报创业板上市公司满足“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5%,最近一年投入金额不低于1000万元”或“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不低于5000万元”。 然而随着《暂行规定》中相关研发投入指标的落地,在2022年年报中,长城搅拌的研发费用突然一改此前的投入频度,一举达到了2009.7万元。 也即是说,在2022年下半年中,长城搅拌竟紧急“拼凑”出了高达1400余万的研发投入,几乎与2021年全年在研发上的投入持平,也同比2021年同期大增超过71%。 在2022年下半年研发费用暴增的基础上,长城搅拌这才勉强符合了创业板上市“三创四新”的硬性指标——2020年至2022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1%。 长城搅拌这一异常的举动,便不得不让人质疑,其或为了满足《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存在在研发费用的归集上“动手脚”的可能。 长城搅拌2022年研发费大幅增长的原因与合理性,其归集与核算是否真实、准确,与研发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存在调节研发费用以符合“三创四新”标准的情形,这其中的种种谜团随着其IPO在“过会”后的意外停滞,变得越发让人生疑。 在监管层近期公布或内部同步的创业板IPO现场检查或现场督导的“违规”结果中,多家曾声称“发行人建立了研发费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关制度完善并得到有效执行,各期研发费用核算准确”的拟上市公司被监管层直接戳穿“谎言”。 据长城搅拌披露的IPO招股书(上会稿)称,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虞培清、金友香、鲁云光、金友发、施海滨、陈思奇及虞淑瑶,该七名具有一致行动关系且被认定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自然人合计通过直接及间接的方式接持有长城搅拌目前90.47%的股份。 虞培清为长城搅拌的董事长,也是目前股东中持股占比最高者,其另一身份则是金友香和金友发的表哥,施海滨则为金友发和金友香的表弟,而虞培清的妻子又是金友香的亲姐姐,也为金友发的表姐,鲁云光为金友香和虞培清妻子的妹夫,陈思奇则为金友发的妹夫,虞淑瑶为虞培清之女。 不仅如此,金友香的弟弟金友松、女儿林晓密,虞淑瑶的丈夫张友坤及其妹妹张友鑫,虽并未被认定为实际控制人之一,但皆还持有另外部分份额的长城搅拌的股份,且也在长城搅拌中担任要职。 除了长城搅拌的第一大股东虞培清持有3360万股外,其余金友香、鲁云光、金友发、施海滨、陈思奇等五人分别持有长城搅拌1920万股至1560万股不等。 也即是说,如果长城搅拌一旦登陆A股,那么除虞培清之女虞淑瑶外,剩余的6位表兄堂弟关系的长城搅拌实控人,其在长城搅拌中的持股市值皆将过亿,又在A股上演一幕批量制造亿万富豪的神话。即使是其中持股数最少的陈思奇,其持有的1560万股的长城搅拌市值便将达到1.5亿。 这便让其早已满足了北交所所需的“发行人应当为在全国股转系统连续挂牌满十二个月的创新层挂牌公司”的申报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