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正说一定要让他演上戏,拉着何晟铭到处见导演,却没人买账。年近30的何晟铭非科班出身、表演经历少也没什么名气,想空降男主确实很难。 但于正没放弃,为他量身打造剧本,写了个男主叫沐晟,就是为了让何晟铭能演男一。他把何晟铭带给投资方,对方却满脸问号死活不同意,还嘲讽他从前的组合名“中国力量,真有力量”。 万不得已,于正只能让何晟铭从男二开始演起,《玫瑰江湖》中的林初一、《美人心计》里隐忍的周亚夫、《国色天香》中偏执的宫少华,让他逐渐积累起观众缘。 于正处处为何晟铭铺路,坚持让他唱《玫瑰江湖》OST,用另一种方式将他与作品深度捆绑。回想这段经历,何晟铭很难不感慨:一个只见过一面的人,能为自己奔走、写剧本、抗压力,这份赏识早已超越普通的 “朋友情分”。 2011年《宫锁心玉》播出,何晟铭终于等来他的荣耀。第二年他获金鹰节最受欢迎男主角,事业迎来巅峰,领奖时眼眶含泪说“一定要感谢于正,没有他就没有我,他是我的伯乐。” 可巅峰也悄悄埋下分歧的种子,随着知名度提升,何晟铭开始有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作为金庸迷,他曾力劝于正改编《笑傲江湖》,看到剧本后却失望不已:“你这不是江湖,还是深宫剧啊!” 何晟铭说两人没有矛盾,只是“走散”了。可他也难忘心头委屈: 在于正心里,自己更像 “备用演员”。还记 得演 《美人心计》时,他原本定下的角色是皇帝,后来却被换人了。 何晟铭在节目上说,他是于正唯一的朋友,提及于正和别人的纷争则轻描淡写带过:“于老师就是个小孩子”、“他的嘴比脑子快”。 两人意见不和后首次同框,是于正邀请何晟铭演唱新剧《像火花像蝴蝶》片头曲。发布会上于正还“补充”,何晟铭是他心中最美的男演员。 2014年,豆瓣一篇名为《我萌了我大老板和他包的金丝雀》的帖子爆了,故事里的大老板和金丝雀特别甜,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在说郭敬明陈学冬。 当时的“内娱纪委”王思聪还转了,说“万一有人没到呢”。没想到陈学冬也转了,态度暧昧不明,看着是在“辟谣”,但在四冬CP粉心里,这不就是默认了? 四冬CP曾让不少人大磕特磕,《金丝雀》大作问世后,郭敬明的口碑都逆转了,还圈了不少粉。这篇帖子近似于小说,更像是饭圈创作同人文,真实性有待商榷,但四对冬确实十分“爱护”。 那年的四冬始于2012年,当时剧版《小时代》正在拍摄,乔任梁演周崇光。陈学冬发了一段小说中的句子,被网友吐槽说“崇光是乔任梁的,你意淫什么?” 没过多久,又传出“陈学冬辞演”剧版《小时代》的消息,那时的陈学冬还是内娱24K纯新人,被导演“点名”不是好事。四挺身而出指责剧组“剧本面目全非”、“一意孤行决定演员”。 导演忍不住曝光真相,原来是四逼着剧组用当时还是纯新人的冬,还非得演崇光或顾准,导演不愿意,给了他一个小配角,才有了后来的“辞演”。 电视剧后来拍完了,但四已与之割席,另起炉灶拍了电影版。第二年影版《小时代》上映时,冬终于演上了周崇光。有四冬CP粉分析:四就是想让冬演崇光,电视剧没演成,才大手一挥又拍了电影! 2014年,冬去《一年级》当老师,被某个打人小孩的家长指责,冬当即鞠躬道歉,眼圈都红了。四看了转发节目组官微开麦“道什么歉啊,打人还有理了吗?” 差不多就在这件事后,四冬之间互动不再像之前那么频繁了,也没再发一大堆生日祝福了,这一年冬的生日,四的寥寥数语更像敷衍。 在他 们或真实或被认为存在的关系中,包含了极致美好或深刻遗憾、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和适当距离感,成为看客们甚至当事人心中一个“永远惦念而无法逾越”的完美幻影。 比如曾经的宏迪, “完美偶像” 人设撞上 “古典钢琴家” 标签,本质都是社会规训的产物,两人间的相互欣赏和不可言说,就像三好学生突然逃课,充满了失控和不可名状。 他们在春晚上合作《金蛇狂舞》、宏拍《恋爱通告》剖白自己,渴望有人从“琴声听懂他的心”、迪说从不弹流行曲,但几次破例都是为了宏,在工体跨年弹唱《落叶归根》,背景放宏的照片化成漫天花瓣飘落......糖多到写不完。 还 有不得不提的紫燕CP,合作的《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原本就算时代记忆和文化符号。两人曾好得像穿一条裤子,紫薇去北京 旅游都要和小燕子合影留念。 因《仙剑三》结缘的胡霍,剧杀青后胡歌在微博 里写“ 只要见到银灰色的别克商务,都不自觉朝车窗里看。多么希望车里的人是 霍建华。 ” 这部剧作为 “古偶启蒙”,角色间的情感张力早已刻入观众记忆,四人都处于 “从新人向实力派过渡” 的关键期,年龄相近、状态青涩,戏外互动充满自然的默契,片场互相调侃、私下聚餐分享,还有盘包浆的埃及团建游,这些真实互动都为一对对CP增加了人气。 而胡歌本人也具有 “留白式魅力”,混搭CP无压力,他还有歌晨、弘歌等CP,如今随着各自组建家庭,有了人生不同选择,都BE得差不多了。 所以为什么这些古早CP能成为永恒白月光,不是因为怀旧滤镜,而是汇聚了一系列不可复制的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铸就了一种极致的情感美学。这是当下工业化、流程化的“人造CP”永远无法企及的。 尽管磕糖时是很开心,但残酷事实是这里大多数CP恐怕都是大家脑补的。而他们 之所以让人磕得念念不忘,其实是承载了我们太多 情感 投射。我们追的不仅是他们的故事,可能也是自己内心的某种期待或遗憾。 如今快餐式的社交时代,我们更加渴望一种超越功利的深刻羁绊,CP叙事中“非你不可”的宿命感、“一个眼神就懂”的守护,正是对这种稀缺情感的极致补偿。而人们只是在虚构的羁绊里,安放自己的孤独。 但梦境再美终要回归现实。当CP纷纷BE,故事中的人早已做出各自选择。或专注事业,或组建家庭,走向不同方向。这份选择本身,就是他们作为独立个体最真实的表达。而作为CP粉最大的觉悟是,就算故事里还留存遗憾,仍祝愿他们在真实的人生里获得平静、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