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网约车司机王师傅跑了一段时间发现,平台抽成确实降了,可收入没见明显上涨。他晒的订单显示,100元的车费,平台抽成11%,可司机到手才69元——这里面有近25元是乘客用的优惠。 由优享司机转为轻享司机的张师傅直言,平台优惠券其实是司机承担。从表面上看,平台的抽成比例降了,但叠加优惠券后,实际成本远超27%。另外,不少优惠券是乘客自己买的,相当于平台两头赚钱。 本刊记者也发现,这一轻享订单价格平台补贴7.8元后,比稍低档次的优享车型价格还便宜3元。由于是一口价,即便中途堵车时间较长,车费也没有增加。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分析,平台降低抽成比例对提升司机接单意愿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短期具有积极作用。但司机实际收入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动态抽成、奖励机制(如冲单奖)、附加费等,单纯降低基础抽成可能难以显著提升实际收入。 快车司机张师傅算了一笔账:25公里的单,司机到手才33元,要不是开电车能省点成本,搞不好还得亏钱。有天他从早上9点跑到晚上10点,开特惠单到手180元,可关了特惠,半个小时都等不到一单。“想拿平台的单数奖励,就得开着。” 现在不少平台在司机端推出了免佣卡,张师傅介绍,某平台的早高峰免佣卡1元多能管2个小时,平台不抽成,但买了后,最多能接3单,平常早高峰他至少能跑五六单。 “不是非要选优享,选快车、特惠,搞不好像渡劫。”有乘客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经历:30多摄氏度的天气,司机为省油不开空调,又热又味儿。一路接打电话、频繁加塞,把人晃得晕头转向,等红灯时甚至打起了盹。 今年1月,重庆、广东珠海、云南大理等多地发布2024年网约车发展现状及市场风险提示。数据显示,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仅12~14单,增长逐渐放缓。 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网约车日均流水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每天跑六七百元属于常见现象。但近两年,不少司机明显感受到了市场的乏力。 网约车市场已经从“增量竞争”变成“存量博弈”。公共交通的改进,加上大量网约车司机涌进市场,网约车日均订单量明显减少,“僧多粥少”。 但与此同时,平台收益却稳步增长。今年一季度,滴滴的营收、利润、订单量都上涨;曹操出行去年盈利也明显好转。行业头部平台业绩向好,理应把部分利润反哺司机。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呼吁,网约车平台应该有更大空间可以把抽成再降一降,进一步加强网约车司机权益的保护。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教授陈小鸿建议,此次平台降抽成措施落实过程中,应多关注司机群体的直接感知度,而不是“在价格上再做一点点小花样”。 当然,降抽成是行业克服“内卷”、正视司机权益的重要进步。但要让司机真增收、乘客得到和价格匹配的服务,还得从市场准入、平台监管、社会保障等全方位、多角度切入改革,尤其是根据城市实际人口,做好网约车数量的上限测算,平衡好市场供求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