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上周虎嗅文章《杀入AI眼镜赛道,小米能否引爆市场?》的预测,小米AI眼镜采用了“高通AR1+恒玄2700”的双芯片架构,并提供多达四种颜色的电致变色镜片。 在发布会上,雷军将AI眼镜称为“面向下一代的个人设备”,不过就目前来看,AI眼镜所能提供的能力似乎跟这句话没半毛钱关系。 比如普遍缺少光机和微显示屏,导致无法提供最基础的文字与画面信息交互,而搭载显示方案的产物,价格与续航又普遍存在较大问题。 以外观设计为例,包括Ray-Ban Meta、雷鸟、闪极,还有本次发布新品的小米,可以看到他们的AI眼镜基本全部采用D型方框设计,整体造型都很接近经典的威灵顿式框架。 同样高度同质化的还有元器件的选择上,比如在芯片上要么采用高通AR1,要么就是在AR1之外多搭载一颗协处理器芯片,而如果单看传感器,那就更加统一了,全部采用索尼IMX681,无一例外。 首先,小米再次发挥了其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外观设计上虽然大的方向无法改动,但大胆启用电致变色技术,为用户提供多种的选择。 其次,小米的产物团队非常清楚用户对于AI眼镜的续航焦虑,除了使用一枚音频处理芯片去处理低负载使用场景外,小米15 Pro上的高密度硅负极电池技术,也被应用在了这款眼镜上。 “低功耗芯片+高密度电池”的组合,让小米AI眼镜在混合使用场景(通话+视频+拍照+小爱对话+识图问答)中达到了8.6小时左右的续航时间,相比RayBan-Meta的续航时间提升近一倍。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小米在应用场景中“挤出”了些扩展。比如在常规的拍照、摄像功能外,还支持第三方APP视频通过、直播与实时分享功能。当然,使用上述功能时必须链接小米系列手机,暂不清楚未来是否会向第三方硬件平台开放。 实际上,这也是小米AI眼镜与竞对之间存在的最大优势,自有的软件操作系统+全方位覆盖的硬件生态产物,无论是横向的产物联动,还是纵向的功能拓展,小米始终具备先发优势。 这个数字有多么夸张呢?根据洛图科技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为16.7万副,而且这个数据中还要包含一定数量的AR眼镜。 在这款产物大获成功后,Meta是否有选择单打独斗呢?并没有,相反这家公司在去年9月与依视路重新签订长约,双方表示在未来十年内会继续携手开发智能眼镜。 而就在小米AI眼镜发布的两天前,Meta拿出了另一款联名AI眼镜——Oakley Meta HSTN,从名字上也能看出来,这款产物的合作方是Oakley,该品牌长期深受好莱坞演员与运动员的青睐。 在可预见的三到五年内,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基于产业链发展水平,AI眼镜就只能是个“命题作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厂商需要去主动寻找联名,增加自身产物的“时尚”、“饰品”属性。 作为一家消费电子公司,小米有着无与伦比的号召力,这一点从AI眼镜发布后的销售数据足可以看出,但笔者认为,在行业处于过渡阶段、产物功能天花板明显的背景下,科技公司单打独斗的战法,可能很难维持长线出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