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就有秦风、余淮、萧平旌好几个国民度高到能反复刷脸的经典角色在手,而今担纲一番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又一路开挂般高歌猛进—— 不过上映五天,票房就稳稳冲上了5.8亿(截至发稿前),猫眼直接给出32亿+的预测票房;更难得的是,口碑也在逆势上涨,豆瓣开分8.5,现在已经涨到了8.6,妥妥的高开高走。 不必多说,纯元来了,纯元真的来了,要不怎么说出名需趁早呢?早年攒下的基础可不是虚的,想当初刘昊然和白敬亭、吴磊、易烊千玺被并称为“四大墙头”,路人缘好到没话说,不追星的都能精准叫出他名字。 一路走来那叫一个顺风顺水,凭借《北京爱情故事》里的青涩少年出道,提名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又一路出演《唐人街探案》《妖猫传》《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等佳作,积累了超高人气和票房成绩。 但现在一看,那点起伏根本就是小打小闹,只要回到赛道里,他照样是站在前排的选手,抬一部质量上乘的作品即可原地翻盘,把之前掉的路人缘一点点挣回去。 这部让刘昊然打了场漂亮翻身仗的《南京照相馆》,在题材与视角上本就自带厚重感,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从独特的“照相馆”视角展开,故事里,吉祥照相馆成了乱世中的临时避难所,默默见证着那段残酷的历史。 他饰演的邮差苏柳昌(阿昌),原本只是个挣扎求生的普通人,为了活下去,慌里慌张躲进照相馆,临时冒充学徒混口饭吃,每天看着日军翻译王广海的脸色,乖乖给他们冲洗“亲善照”。 曾经只求自保的他,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和躲在照相馆的老板金承宗(老金)、龙套演员林毓秀等一群普通人,一起谋划着如何把日军的屠城罪证运送出去,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从最初面对日军时的瑟缩躲闪、只求保全性命的怯懦,到后来哪怕手抖腿软也要攥紧底片、与同伴并肩向前的勇敢抗争,阿昌的成长贯穿全片,像一根引线,串起了乱世里小人物的挣扎与觉醒,这角色弧光,说是“从素人到英雄的养成系剧本”也很贴切。 随着电影的热映,刘昊然再度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要票房有票房,影史前五的成绩明明白白摆在这儿;要口碑有口碑,讨论度与认可度双双居高不下。 就连奖项方面,电影正好赶上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题材厚重又贴合时代主题,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拿奖的潜力也有目共睹。 虽然这圈子里的位次流动得比翻书还快,眼下势头再猛,也保不准往后会不会有更亮眼的后辈追上来,但不管怎么说,眼前这破天的富贵,他不仅接住了,还端得稳稳当当。 只是在围绕《南京照相馆》的讨论里,总少不了一些声音试图“剥离”刘昊然的作用,有人说票房好是沾了导演和题材的光,他纯纯躺赢;还有人说刘昊然那个角色随便换个人演都照样火,他压根没什么功劳。 更有人翻出旧账,把《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的成功轻飘飘归为“前作效应”,说《唐人街探案》系列不过是“蹭了ip红利”,连《最好的我们》里的余淮,也被说成“全靠人设讨喜”。 这逻辑,未免太双标了些,别家演员靠题材出圈叫“眼光独到会选本子”,靠ip走红叫“能扛住大制作”,靠人设吸粉叫“精准拿捏角色特质”,怎么到了他这儿,所有成绩就都成了与自身无关的偶然?(选择性失明不过如此 我们平心而论,一部作品的走红或许有多重因素,可是,能让观众记住角色、认可演员,从来不是单靠外部加持就能实现的吧? 申·导演界新晋紫微星·奥的功力毋庸置疑,从《孤注一掷》到《新生》,再到现在的《南京照相馆》,他总能精准抓住题材内核,且三部作品无一部扑街的实绩,足以证明其行业掌控力。 路演里,刘昊然对角色的理解、对历史背景的解读,条理清晰又透着真诚,他谈及阿昌的结局时,有着自己的理解:“阿昌需要留在那里,他像一个历史的判官一样,告诉那个日军摄影师,你试图掩盖和试图修改的那些东西,是不可能被你们修改的”。 当被问及阿昌为什么产生蜕变时,更深入地剖析:“中国人为什么打不倒,因为中国人在面对任何一场灾难的时候都会想办法让自己活下来,但是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活不下来时,就会把希望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同胞,这是扎根在我们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 既抓住了阿昌从求生自保到挺身而出的心理根基,又精准锚定了故事背后守护历史真相、延续民族希望的厚重主题,看了很难不觉得这就是导演选择他的重要原因吧? 主旋律大片的核心角色不是谁都能扛的,尤其涉及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沉重题材,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深度直接关系到故事的说服力,谁会随便找个吃不透角色的人来担此重任?又不是过家家玩cosplay。 刘昊然出道以来的出圈角色,横跨青春、悬疑、古装等多个领域,每一个都被他赋予了独有的质感,成为观众心中难以替代的“白月光”。 一次成功是偶然,但接二连三的角色出圈,还能用运气二字简单概括吗?总有人假设换个人来演会不会更成功,却忘了演员与角色的适配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刘昊然的厉害之处,正在于他既能融入角色,又能让角色染上自己的特质。申奥也说过:“(刘昊然)身上有一股少年气,很清澈很单纯的感受,看到他眼神的时候,摄影师、我、剪辑师都会为之动容”。 在流量扎堆古偶、靠人设吸粉的年代,他拍完《最好的我们》没有重复青春剧,而是转身去演话剧沉淀,接拍的电影要么是大导作品,要么是有深度的现实题材,一步步去流量化,却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扎实的国民度。 观众看到他的名字出现在演员表上,不会先入为主地给电影贴“烂片”标签,反而愿意因为他走进影院,这就是他的优势所在。(信誉值max 谁都知道一部电影的成功不会是某个人的功劳,导演的掌控、团队的协作、题材的红利都不可或缺,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主演的贡献。 刘昊然从不是靠单扛吹实绩的演员,那些试图把他从作品里“开除”的声音,归根结底,不过是对他持续输出好角色、好作品的不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