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表示,自己是招商银行金葵花用户,咨询四川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国际头等舱/公务舱休息室(以下简称国际贵宾厅)的服务时,被告知需要扣除9个招行积分外,还要验资2000万元。此事引发网友热议。17日,上游新闻(爆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联系上天府国际机场,工作人员证实确有此事。招商银行工作人员也表示,因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客流量持续增长,国际头等舱休息室人流饱和,为保证服务品质进行了规则调整。 网帖显示,发帖网友自称是招商银行金葵花用户,以前预约过成都双流机场的贵宾厅,这次本打算咨询天府国际机场的国际贵宾厅,却被告知要扣除9个招行积分并验资2000万元,而且车房等还不算在内。帖子发布后,引发网友围观和热议。有网友留言表示,自己以前进去过,要求没这么严格。也有网友表示,现在的确已经按照新规在实施了。 对于进入国际贵宾厅需要验资一事,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了天府国际机场。相关工作人员解释:“如果购买了国际头等舱/公务舱(机票),休息室可以直接使用。如果没有,也可以自费购买服务,600元一位,使用时间是起飞前3小时。招商银行(持卡人)的话,需要验资审核,资产的话应该在2000万元以上,具体的需要询问招商银行方面。我们的国际头等舱/公务舱休息室全是预约制,使用哪个银行的权益,就拨打哪个银行的电话,让他们验资和预约,预约成功后会告知您怎么使用。” 记者搜索招商银行APP“高端服务”的“贵宾登机”发现,如果使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1的国际贵宾厅,的确有相关规定:“易登机积分扣除标准”为“9积分/人次/3小时【限上月月日均资产(不含第三方存管的股票价值)≥2000万元】”,并表示“须于航班计划起飞前4小时致电95555进行预约使用”。 记者搜索发现,对于招商银行的客户而言,不同机场的要求并不一样——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为例,进入“空港易行大兴嘉宾休息室”,扣除招商银行“金葵花卡、钻石卡、私人银行卡:10分/人次”;使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1的上海机场集团贵宾服务中心,“借记卡金葵花及以上级别卡种,国内航班扣取标准为8分/人次,国际航班扣取标准为10分/人次”,但没有验资的要求。 对进入天府机场国际贵宾厅要求验资一事,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了招商银行,该行工作人员查询后表示的确有相关规定。“(使用)成都天府机场国际贵宾厅,扣9分,从2024年6月开始,需检验上月月日均资产(不含第三方)大于等于2000万元。目前仅这一个机场(需要验资),国内其他机场暂时没有这个要求。天府机场因为客流量持续增长,国际头等舱休息室处于人流饱和的状态。为了保证休息室的服务品质,进行了规则调整。” 你们敢信吗?一个连班都没上过的家庭主妇,仅凭几部手机、多个微信账号,伪装成银行采购主管、财务、供应商等多重身份,在商界翻云覆雨多年,卷走1600多万元! 这不是影视剧剧情,而是发生在上海的真实骗局。空手套白狼的女骗子康颖(化名),用一场精心设计的“高端人脉局”,让一众投资者都成了她的“提线木偶”。 故事的主角康颖,她有一位二十多年的闺蜜钱总,是礼品公司老板。有时候跟着钱总出入生意场,她自以为摸清了商界潜规则:只要有人脉背书,不愁没人送钱上门。 骗局始于一场“人脉变现”的幻想。第一单生意,她瞄准了想打入银行供应链的水产老板董老板。一句“阎老师和钱总闹掰了,现在只跟我合作”的话,让渴望商业机会的董老板上了钩。 最狠的是,康颖的几个手机里有很多个微信,她利用投资人的社交圈不断裂变:康颖一人操控多个微信,不仅克隆账号、伪造订单,还有多重身份,用A的照片骗B,用B的账号骗C,让投资人误以为 “大家都在赚钱”,主动拉亲友入伙…… 这个莫比乌斯环,形象地呈现了康颖的骗局。被害人依次关联,从拉人入局成立公司到吸引新投资人,资金不断流入康颖手中,再通过中介拖延掩盖真相。环环相扣,形成循环诈骗的闭合回路,层层设套、持续敛财,最终康颖骗取的金额高达1600多万元。 终于,他和另外几个投资人对账,才发现所谓生意不过是康颖伪造的假象。更讽刺的是,她口中的阎老师也完全是她拼凑出来的,用投资人A的照片,用投资人B的声音,而她本人则背后操控着阎老师的账号。 原来,20多年前,康颖嫁给了前夫,吃喝不愁,据闺蜜钱总说,康颖新认识了一个男朋友,陷入爱河后,坚持和老公离婚。这段婚姻结束后,康颖的人生脱离了正轨。 之后康颖给闺蜜当过一段时间司机,又认识了现在比自己小十岁的男友。买豪车、租豪宅、给小十岁的新任老公买房……康颖骗来的钱款很快挥霍一空。而真正属于她唯一的资产,是前夫留给儿子的一套房产,也早被她变相抵押。 “我最亏欠的人是我的儿子”,镜头前的康颖,说起儿子失声痛哭,却只字不提被她害得倾家荡产的被害人。她不惜用他人的血汗钱堆砌“成功人设”,最终把自己的儿子拖入深渊。 这场骗局撕开了一个残酷现实:在“人脉即资源”的商业逻辑下,太多人渴望走捷径,却忘了核查最基本的真实性。康某正是利用“不该问的别问”“不能坏了规矩”的心理,让骗局持续发酵。


